第136章 吃瓜,阅卷。

收卷官签名用印的试卷,由外帘官弥封、朱笔誊录、审核,那些存在格式问题的、犯忌讳的、有别字或涂抹痕迹的试卷会在此处被剔除出去,然后将原卷保存好,将誊录的朱卷送往内帘。

两位总裁官,也就是主考官是不直接阅卷的,只对十八房考官的“荐卷”进行最后拍板,如果录取人数不够,才会从初选落选的试卷中重新挑选,又叫“搜落卷”,所以几乎全部的阅卷任务都落在同考官身上,且必须字斟句酌,不能走马观花。

因为在考试之后,翰林院会同礼部会对取中的考卷重新审阅,检查试卷的水平、格式,是否有抄袭、雷同的情况,以此来判定考试官员是否公允尽责。

一旦在磨勘中发现问题,不但考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考官也会受到严重的处分,这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平安拿到他们这一房的试卷后,拆成数沓,帮老爹做了简单的规划,每天取一沓,如果能提前完成,就看第二天的。

陈琰开始阅卷,平安就安安静静地呆在一边,偶尔茶没了就添茶,墨没了就研墨,尽量不弄出声响打扰老爹干活。

他本以为阅卷只是单纯的看,后来发现老爹直接在卷面上做标点——这个时代称作“句读”。

“句”表示一个句子结束,“读”表示句子中间语气的停顿,比“句”时间短,类似于逗号或顿号。

因为时下的书籍没有标点,读书人开蒙识字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如何正确的断句,句读就成了学习经史子集的基础。

可是为什么要在试卷上做句读呢?

陈琰用余光都看得出平安的疑惑,一边继续批阅,一边对他解释:“以前并非如此,是今年的新规,以保证同考官逐字逐句地批阅。”

平安问:“谁想出来的变态主意?”

“你二师祖。”陈琰也觉得有点变态——变态这个词的衍生含义还是平安告诉他的。

“呃……”平安赶紧解释:“真是让考官改变态度的好办法。”

陈琰嗤笑,有人怕师祖怕到背着人都不敢说坏话喽。

即便如此,陈琰阅卷的速度依旧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大约用这个速度批了七八份,才在一份试卷上停滞下来,反复品读,还在结尾写了很多批语。

平安想,这篇文章大概要出房了。

谁知并没有,数息之后,陈琰将试卷扔在了一堆落卷里。

平安“咦”了一声。

陈琰道:“怎么了?”

“我可以看看吗?”

陈琰一脸为难:“原则上不能。”

“………”

平安忍啊忍,终于还是忍不住,四下看看,小声说:“我就看一眼,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陈琰忍着笑,故作紧张地看一眼紧闭的大门,低声道:“拿去看吧,出去可不要声张。”

平安贼兮兮地点头:“好!”

便拿起那份试卷来看。

“看完了吗?”陈琰催促道。

平安头也不抬:“快了快了。”

“不合规矩。”

“快看完了。”

陈琰越催促,平安越舍不得放下,用最快的速度阅读那篇文章,看到末尾,又“咦”了一声:“这篇文章很好啊。”

“哪里好?”

平安没有经过专门的八股文训练,只按自己的感受说道:“不偏不倚,有理有据,虽然是应试文章,但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不会觉得空洞乏味。”

陈琰心头欢喜,但不动声色:“说得不错。”

平安压低了声音问:“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推荐上去?”

可把他好奇坏了。

陈琰道:“看评语。”

平安看到章末,竟然被老爹用蓝笔批了一首打油诗:

科场本为选贤才,偏有蠹虫窃卷来;

字句照搬充己作,丑行败露众人骇;

胸无点墨贪荣禄,笔无自主惹笑咍;

下科请得陆清远,本官选他上鸾台。

平安惊得张大嘴巴,大瓜,大瓜呀!

老爹在讽刺此人抄袭,让他下次将原作者陆清远带来,直接选原作者去金殿面圣。

而清远是陆阁老的号,陆阁老不但是大学士,还是本场主考。

居然抄袭主考的文章……这人脑子进水了吧。

“这样的人难道不抓吗?”平安问。

“他是背下来的,不是怀挟夹带,不算舞弊。”

陈琰告诉他,这种人没有多少学问,凭着背了一肚子高头讲章考上秀才甚至举人,但因背得太多,一旦对不上号,就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样的人其实很多,如果运气好,一路遇到的考官都没看过他抄袭的文章,或许可以考个秀才,极其幸运的能考到举人,到了会试还来这一手,那就是自讨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