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作业换八卦就像开盲盒……

九月初九,时人除了赏菊、食糕、插茱萸之外,还要吃迎霜麻辣兔。这是京城人的吃法,陈家人吃不惯茱萸椒麻,因此只是摆在食桌上应个景,陈琰爱吃虎眼窝丝细糖,其他人更爱吃蟹。

每逢这一天,一家人嬉嬉笑笑,攒坐吃蟹,挑出白嫩的蟹肉,蘸姜蒜醋,大人们还要佐以黄酒。

平安晚饭吃了七八分饱,才开始开螃蟹,小叔公在一旁絮絮叨叨,教他如何剔蟹才能吃得斯文,还能在吃完之后得到一只完整的蟹壳。

平安不太感兴趣,一门心思吃蟹肉,不但吃自己的,还吃祖父祖母喂进嘴里的,一次吃三只!

“今天小纪师兄又没来拜老师。”平安道。

重阳有隆师的习俗,老爹这一房的新科进士经过朝考筛选,留在京城的仅有七位,他们进不去兵部衙门,刚散衙就结伴上门拜访,也不接受留饭,说几句话就离开,眼下晚饭都快吃完了,一家人嗑螃蟹侃大天打发时间呢,也没见纪莘的身影。

平安觉得很稀奇,这家伙通过了翰林院馆选,选为庶吉士,老爹不但是他的房师,还是庶常馆的班主任。

而庶吉士不过是待在翰林院读书而已,明明那么清闲,也不常来家里走动。

他原以为纪莘跟他的座师陆阁老更亲近一些,还特意问过陆阁老一句,结果陆昉告诉他,他也极少见到纪莘,不知道这孩子在忙些什么。

“他在京城举目无亲,过节不冷清吗?”平安又问。

陈琰道:“你小纪师兄进京赶考之前,家里卖了老家一间房,爹娘也一并进了京,一家人在炒米胡同赁了个小院住。”

陪读陪考的事放在后世稀松平常,在当下可不常见,时人乡土观念强,不是做官、经商、逃荒等必要原因,是很难离开故土的,如果小纪长期在京城做官,纪父纪母来京城投奔也很正常,但考都没考,就卖房子进京陪考的情况,平安长这么大还没听说过。

“大抵是年纪小,不放心。”赵氏道。

平安一想也对,十六七岁年纪,放在后世还是个高中生,怎么可能放心让他独自一人长途跋涉进京赶考?

“他爹娘对他真好,愿意陪他留在京城。”平安道。

陈老爷幽怨地看了一眼陈琰,此人都蓄上胡子了还把爹娘捆在京城陪他,哦不,下个月运河上冻之前,老婆子也要回老家盘账了,只有他还要每日点卯上衙……

陈敬时听兄长提到上衙,一肚子话要说。某日陈老爷晚起了一会儿,晃到工部时人家都散衙往外走了,同僚问他干什么来,他说点卯,自此官场上多了个“陈所正点申”的笑话。

一家人正在说笑,九环进来禀告说纪莘来了。

陈琰拿他当孩子看,令人请他来内宅,并叫人收了桌上的残羹剩饭,端上两盘未动的螃蟹,并上了几盘时令瓜果、家里现做的点心果子。

纪莘带着父母备好的礼物走进堂屋时,正听见恩师家的小朋友在跟老爹掰扯蓄须这件事。

时下以长髯为美,许多大臣们即使不喜欢,也会选择蓄须以彰显自己的身份,陈琰蓄了半个月,平安就看不下去了,直言不好看、显老,至少要四十岁以上再蓄。

纪莘瞠目结舌,怎么有孩子敢不避外人对自己的父亲品头论足呢?更令他惊讶地是,全家人都只是在笑:“儿子长大了,管起老子来了。”老师竟然觉得很有道理,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可真是,真是……骇人听闻。

纪莘收起一脸惊讶,拜见老师和堂上长辈,陈琰让他不要拘束,他却总盯着脚尖。

陈老爷怪道:“这孩子模样挺好,怎么总低着头,玉官儿你吓唬他啦?”

陈琰一脸无奈,两位祖宗当着他的门生,一个称呼他的乳名,一个品评他的胡子……

纪莘却道:“回师祖,堂上尽是女眷,莘乃外男,不便造次。”

却是赵氏和林月白先笑了:“你才多大,我家也没有姑娘,只管坐下说话吧,这蟹也是专门为你留的。”

纪莘举止得体,言语谦和,既不显得失礼,也不显得过分拘束。

陈琰递给他一只螃蟹,他便双手接过来,在九环端来的苏叶水中洗了手,慢条斯理地剥开蟹壳。

赵氏和林月白交口称赞:“真是芝兰玉树,生于庭阶,什么人家能养出这么斯文有礼的孩子?”

正举着四分之一螃蟹乱啃的平安闻言一愣,总觉得有人在点他。

陈琰问他这段时间在庶常馆的课业,纪莘对答如流,又问起家里,也说父母都安好。

陈琰又令人给他添酒,上好的花雕,温得热热乎乎的,可解螃蟹寒性。

纪莘却连道不敢,家中立下了规矩,十八岁之前不能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