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听我说谢谢你……(第2/3页)

皇帝被刘承恩气得缓了口气才问:“你知不知道宴月楼是做什么的?”

“臣之前不知道,去年知道了。”刘承恩道。

平安看向罗纶:您看,他十岁就知道,您儿子肯定是装的。

罗纶:“………”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找到你?让你一个小孩子持股?”皇帝问。

刘承恩不假思索道:“一开始以为是看上我家的茶庄生意,后来想明白了,生意什么的都是幌子,凡是青楼都得有靠山,他们想通过臣靠上姐夫这棵大树。”

“你还真通透……”皇帝无语极了。

大殿内静了片刻,皇帝问璐王妃:“你们两口子,打算如何交代此事?”

璐王妃再次下拜道:“父皇,臣妇幼弟刘承恩罔顾国恩、涉足贱业、败坏风教、累及皇室声誉,现愿将经营所得全数上缴国库,并请褫夺庆平伯爵,将刘承恩发配金齿卫。臣妇为妇不贤、掌家不谨,致贻害满门,乞捐历年脂粉银八千两助边饷,并依《宗藩条例》革去冠服,戴罪诏狱。”

“长姐……”刘承恩吓哭了。

此言一出,不但皇帝有所动容,连平安都在心里暗呼,璐王妃这番话也太有条理了。

先做经济切割,归还经营所得,再丢卒保车,主动请求严惩娘家,最后以助饷的名义捐银,自请处分,聊做补偿。

诚意满满,姿态做足,又以退为进。

刘承恩签下契书之时还不到十岁,加之受人蒙蔽,皇帝不可能将他发配充军,至多是庆平伯被褫夺爵位,总比跟着璐王一条道走到黑要好,至于戴罪诏狱更是无稽之谈。

至于宴月楼所得巨款,那是烫手的山芋,能抛出去说明还有宽恕的机会。

其实璐王身上真正的污点只有三处:一是高泰的身份;二是淫乐于地宫;三是宴月楼的干股。如今这三处全在陛下面前过了明路,任凭事态发酵,至少不会再对璐王府产生更坏的影响。

比较乐观的结果是全家一起去封地,哪怕受人监视失去自由,至少还有命在。以后璐王归西,李宪袭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璐王正是因为畏首畏尾,没有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平安腹诽:璐王何德何能,有这么好的家人不懂得珍惜,非要铤而走险与虎谋皮。

说到与虎谋皮……以璐王的胆略应该做不到与黑虎会直接合作,高泰的背后只怕另有主子,希望锦衣卫十八般武艺,能审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大殿内静得出奇,皇帝四指敲击御案,沉默片刻,道:“所有账目文书留下,送璐王妃、世子回王府,未经传召不得离府半步。刘承恩软禁北镇抚司,庆平伯不是不管孩子吗?朕等他亲自来要人。”

刘承恩听到“北镇抚司”四个字,腿一软再次跪在地上。

“还有你那表舅,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皇帝问。

“叫赵明远,家住梁上胡同最西边。”刘承恩瑟缩着说。

平安听到这个名字和地址,耳际嗡鸣,暗叫不好。

却听皇帝对罗纶道:“立刻捉拿归案,下诏狱严加审讯。”

“是。”

平安不知想到了什么:“陛下,臣有急事须离开片刻,事毕即返。”

大雍礼制严明,要求“奏对如临阵”,不是有十万火急的事不能在中途离开。

但罗纶与平安想到了一处,这个赵明远正是清芷姑娘的丈夫,他每日都去白氏医馆送衣裳送吃食,在门口徘徊一阵儿,关心妻子的身体状况。

大伙都在说,这真是一位有情有义、体贴入微的丈夫。

这可太危险了!

平安在几名锦衣卫的护送下赶回白氏医馆,马车堵在胡同中间过不去,平安跳下车,只见前方密匝匝都是围观的四邻。

“你们不怕锦衣卫了?”平安问。

“前面杀人了。”吃瓜的邻居说。

平安挤进人群,只见赵明远被锦衣卫按在地上,清芷姑娘倒在血泊中。

他还是来晚了一步。

白氏带着弟子们匆匆赶来,只见一把发簪插在清芷胸口。

赵明远嘴里不断咒骂着,什么“水性杨花、红杏出墙、人尽可夫”,咒怨她“与凌瑞小白脸另结新欢”云云。

平安当场传口谕,立刻将赵明远下锦衣狱,严加审问。

锦衣卫领命而去,白氏招呼弟子伙计将清芷抬回房中抢救,清芷却费力地张开惨白嘴唇,喊小陈公子。

平安赶紧上前,弯着腰靠近她,一路跟随:“姐姐你说,我听着。”

便听清芷断断续续地说:“惠民胡同最西边有个立了女户的寡妇,叫红菱,是与我一同进宴月楼的姐妹,她手里有一本札记,记录着宴月楼大部分姐妹的来历、挂牌时间等等,都是姐妹们日常闲聊的口述,我悄悄收集起来,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