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名师押题宝典。(第2/3页)

……

第二天学堂休沐,平安的“大师课”有所调整,上午获准休息一上午,下午再去大师祖家里上课,秋试之前都不用去二师祖家了,但每天要练足一百个字,半个月一交。

一觉睡到日晒三干,爬起来洗漱吃早饭,然后拿着大师祖留的题目去了前院书房。

“爹,我有个题要考考你!”

平安见房门没关,一窜一跳地闯进去,才发现屋里不但有阿祥,还有外人。

一个留着两撇精明的山羊胡、牙人打扮的中年人站在书房中央,身后还跟着一大一小两个年轻人,大的约么二十出头,小的也就十二三岁。

牙人扭着头,瞠目结舌地看着这位要考陈状元的神人。

“平安,来。”陈琰神色如常地朝他招了招手。

平安有点尴尬地进屋,给老爹请了个安。

阿祥对他解释:“安哥儿,从官牙找了两个小厮,都能识文断字,一个给老爷做长随,一个给安哥儿做书童,刚给大爷看过,大爷正说要给您带去过过眼。”

阿祥这样说,官牙也将那年纪小些的孩子往前推:“他叫冬安,犯了少爷的讳,刚刚大爷做主改叫冬青了。快来见过少爷。”

最后一句是对冬青说的。

冬青拘谨地见礼。

牙人又叮嘱他,以后在陈家帮工,伺候少爷饮食穿戴、笔墨灯烛,要勤快有眼力,不可偷奸耍滑。

冬青一一应下

平安打量那着冬青,穿着浆洗的发白的短打,头发梳理的也很干净,个子比他略高,只是有点瘦。

“他体力如何?”平安问。

当书童可是力气活儿,单说他爹的考箱就有二三十斤重,他很小的时候就体验过了。

“力气大着呢。”牙人道:“就是有点能吃,家里要供他兄长读书科举,实在供他不起了。”

“哦——”

换做从前,平安会为这种事抱不平,但举全家之力供一人读书的事见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时下读书的代价极大,普通人家要想实现阶级跨越,至少要拿出三代人的积蓄,供一个最有天赋的孩子参加科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陈琰见他兴致缺缺,便知道这孩子平时看上去大大咧咧,其实还是被小福芦的事伤到了。

全家人又何尝不是,母亲和妻子因此重新整治了内外宅的下人,明确分工、严明规矩,家里变得井井有条起来,只是没有从前轻快活泼的气氛了,当然,三品大员的宅邸,稳重一些也不是坏事。

念及此,陈琰让阿祥带他们去安顿一下,洗澡吃饭,更换衣裳。

书房里一下子空出来,陈琰问他:“你刚刚说什么?要考考我?”

平安灵机一动,笑嘻嘻地说:“不是我,是大师祖说很多年没有考校您啦,让您作两篇时文给我当范文。”

陈琰将信将疑,拿过平安给的题目,是两道“四书”义,平平无奇。

但总觉得这孩子笑得贼兮兮的,又没有证据。

“他真这么说的?”陈琰问。

“不信您就去问嘛。”平安一脸坦然。

陈琰倒不至于为了两篇文章专门跑到沈家去问,那不是自己讨骂么,只是难得休沐,想睡个回笼觉怕是不能了。

“知道了,去玩吧。”陈琰道。

平安兴冲冲地出门,准备去书铺逛逛,看看有没有读一本就能通过乡试的《科举宝典》出售。

虽然大人们都说“重在参与”,可受罪的是他呀,既然必须要走一遭,能一次通过,总比受两茬罪要好。

冬青本来在倒座房里吃饭的,紧扒了两口饭,跑出来跟上他。

平安还真有点不太习惯。

“你先把饭吃完,我晚一点再出门就是了。”平安道。

冬青拘谨地说吃饱了,两人便乘马车往灯市口大街而去。

这一逛不要紧,还真发现了盲点。

时人热衷科举,明年又是大比之年,除了历科程文范墨等教辅资料之外,各大书店已经争相推出了“名师押题宝典”,都说自己是独家秘笈,价格高昂,但供不应求。

平安暗叹,京城脚下,有钱人果然是多呀。

冬青点点头,这一本所谓的“押题”,少则二三两,多则七八两,读书人的钱是真好赚啊

“高低得买来看看!”平安道。

冬青:“……”

主仆俩带着大包小包的“宝典”回家时,被陈琰撞了个正着。

平安炫耀他的战果,他把各大书店的“押题宝典”都买回来了,对明年的乡试简直信心十足!

“有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跟我说。”平安道。

陈琰扶额叹气,这孩子,挣钱的时候很精明,花钱的时候缺心眼,这一点简直是祖传的。

他围着一堆书籍转了一圈,咋舌道:“你至少凑了几千篇押题,意义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