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爹,功课做好了吧?……

“可是店家说,他们都是通过关节的,虽然不能保证全中,但里面一准有明年的考题。”平安道。

“……”

陈琰咋舌:“不觉得有点多吗?”

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仅限“四书五经”,上千道题目“押”下来,总能蒙对几道吧。

平安目光中满是机智:“爹,您不懂,多有多的道理。您想啊,像是第一场有七篇文章,如果只押七道题而且全押中,那不成了舞弊了,所以其他那些都是障眼法。等我把它们都看完,找出重合的部分,不就是明年的押题吗?”

陈琰嘴角一抽,没忍心告诉他,这些所谓的押题宝典,每年都只换封皮,骗骗这些初入科场的小青瓜的。

他忍不住说了句实话:“这钱还不如给我赚。”

“您又不当下一科的主考。”平安道。

“……”

平安笑道:“我知道您不喜欢投机取巧,但有时候人要学会走捷径,不能没苦硬吃对吧?”

陈琰:“你确定这是捷径?”

平安相当的确定,指挥冬青把这些书籍全部搬到他的东厢房去,他要挑灯夜读,找到通关捷径!

陈琰看着二人忙碌的背影——行吧,多看一些程文范墨也没有坏处,只是他要辛苦一点,抽空将这些东西都过一遍,剔除那些浑水摸鱼的烂作,免得教坏了他儿。

他又观察了冬青一阵子,其实这孩子挺适合做书童的,年纪跟平安相仿,手脚麻利话又少,关键是存在感不强,也让喜欢独处的平安容易接受些,至于能吃不是问题,家里又不是供不起。

平安将各大书店的宝典整理到书架上,又折返回院子里:“爹,功课做好了吧?”

陈琰:“……”

到底谁是谁爹?

吃过午饭歇了一会儿,平安就带着老爹的两篇文章去了沈家。

沈廷鹤本意是让陈琰指点平安破题的,没想到他直接交来两篇文章,看着那一笔端丽工整的馆阁体,心里无比赞许自,还对平安说,要多跟爹爹学,这才是治学的态度。

平安在心里偷偷地笑:“师祖说得极是。”

沈廷鹤便以陈琰的两篇文章为例,继续讲破题的方法,寥寥几语就让平安茅塞顿开。

学完《大学》,再读《论语》。

“四书”精讲一遍,就花费了足足两个月时间。

平安自己勤学苦读,也不肯便宜了老爹,陈琰两个月写出的文章,都可以编成厚厚的一册了,且不敢敷衍老师,篇篇都是精品。

平安将它们仔细收集装订,打算考后整理成一本《状元四书文集》推向坊间,发一笔小财。

……

这段时间,平安读书之余,还将祖父祖母的院子做了细微调整——在正房之外砌了个大棚子,用半透光的高丽纸覆盖,一条管道连通火炕,引热气到棚子里,再覆上一层草席,夜晚和阴天覆盖暖棚保暖,出太阳时掀开采光,最后在地里撒上菜种。

“让种子以为自己在春天,就会从土里钻出来看看。”平安如是道。

陈老爷觉得孙子说得太有道理了!

当天就利用职务之便,从兵部找来两个工匠,拆花圃砸墙埋管道扎棚子糊高丽纸,不出几天,就将平安的暖棚工程落地了,做工极为考究。

陈琰和林月白夫妇内心的崩溃可想而知,这祖孙俩,一个敢说,一个敢听,居然要在寒冬腊月里种蔬菜……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并非不切实际,平安在勤学苦读之余,更加关心蔬菜的长势,终于在腊月里种出了小白菜、菠菜和茼蒿,虽然不像夏秋季节那样绿油油的茁壮,但在青黄不接的冬日,依然显得极为可爱。

京城的冬季干旱苦寒,少有鲜蔬,平安已经苦恼很久了,眼下终于实现了冬季蔬菜自由,他暗下决心,等忙完了明年的秋闱,要在两位师祖家和沈太医家都搭上暖棚。

转眼间到了年根,淑妃娘娘诊出了三个多月的孕息。

皇帝自璐王薨逝后第一次展露笑颜,并额外赐文武百官十日新年例假,各衙不必等到大年三十,即日可封印回家。

平安就这样意外地散了学,去兵部等老爹完成封印事宜,一起回家吃涮锅。

次日,平安受淑妃娘娘之邀去长春宫用午膳。

自平安和珉王从九穗庄安全脱身之后,淑妃还是第一次邀请平安进宫。一来她怀这一胎反应很大,上个月还闻不得一点肉味,常无端地呕吐,人也恹恹地提不起精神来,一想到自己这样身强力壮的女子,怀了孩子竟像个病人一样,她的心情可想而知;二来平安大了,碍于男女大防,也不好像从前一样了。

幸而到了腊月底,一切反应都有所减轻。淑妃记挂着平安救了珉王的命,早给平安备了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可以传家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