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到底谁才是亲生的?……(第2/3页)
龙门官也从值房出来,见平安哭丧着脸,小心翼翼地问吴公公:“他为何如此伤心?”
莫非传闻是真的,陛下病危了?
“祖宗诶,陛下可是给你开了先例了,天大的恩典,咱别哭哭啼啼的行吗?”吴公公捏着平安的两腮,强行扯出一个弧度:“笑一笑。”
平安:“哈哈哈。”
“还是别笑了,怪瘆人的。”吴公公道:“快进去吧,眼下时辰还早,还能睡会儿。”
平安软手软脚地跟着搜检官和几个兵卒回到自己的号房,在号板上铺了条毛毡,累地倒头便睡,一觉睡到了次日中午,清晨发试卷都没能将他吵醒。
他是被饿醒的,卷起号帘一看,太阳都已经到了正顶,别的考生都在奋笔疾书呢,巡查地兵卒经过,见这位神仙终于醒了,都要给他一个万分钦佩的眼神——考场上睡懒觉,还是第一次见。
平安伸了个懒腰,起来简单洗漱,然后架起小铜炉,用风干的牛肉给自己烧了个肉汤,泡火烧吃。
把“四邻”香迷糊了,根本写不下去,各自搁下笔拿出干粮来,平安却迅速吃完一顿早午饭,打开试卷袋,开始奋笔疾书。
秋闱的第二场和第三场,都是博兼堂的必修课,平安答得还算顺利。
到了第九天中午,平安不打算做饭了,早早将写好的策论誊抄在答题纸上,仔细检查一遍,交卷离开贡院。
整条巷道里,被他做饭的香味“折磨”了整整九天的考生松一口气——这混蛋终于交卷走人了!
不提中途出场半天半宿,接连九天的考试,也足以使人严重透支。他看到五十岁的吴监生是被人架着出来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又觉得趁着年轻把科举考完,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平安找到了在贡院门口等他的尤七和冬青,三人顺着拥挤的人流往外走,穿过两条街,才看到家里的马车。
平安这一路上紧张地四处打量,官署之外有没有悬挂缟素,娱乐场所有没有关门歇业……还好是一切如常。
平安掀开车帘,发现老爹就在车上。
“爹!”他惊喜道。
陈琰见他状态不错,一脸“关心”地笑道:“你那神鬼莫测的押题押中几道?”
平安就知道会被嘲笑,翻着白眼假装晕倒。
陈琰笑得更大声了。
平安忽然想到更重要的事,又从车座上爬起来:“爹,别笑了,快说正事。”
陈琰道:“陛下已经退烧了,每日输液修养,照常饮食,如今是太子监国。”
平安不禁振奋:“真是太好了!”
陈琰拿出一个精致的食盒,里面是八样精致的点心,全是平安日常最爱。
“你娘给你准备的。”陈琰道。
平安两眼直冒光,用干净的棉布垫着,先吃了一口油酥泡螺。
陈琰笑道:“吃完赶紧回去歇一觉,陛下这两日必定召你进宫。”
平安又咬了一口豌豆黄,好吃到眼睛都眯起来:“别人爹娘都很紧张他们的成绩,您也不问问我考得怎么样?”
“刚刚不是问了吗?你押题押对了几道?”陈琰问。
“……”
平安气呼呼的:“还是别问了!”
平安回到家,好好洗了个热水澡,刚吃完点心的肚子又饿了,又吃了一大碗鸡汤面,被娘亲和祖母撵到院子里消食。
谁知在秋千上晃了几下就睡着了,陈琰只好将他抱回东厢房去。
一觉就睡到第二天天黑,透支的精神才将将养回来。
第三天,平安便接到了圣旨,皇帝赐他金银、绸缎布匹若干,赏赐陈家一套位于明时坊的宅邸、一座位于京郊的占地三百多亩的庄园,并下旨令盛安县督造“忠义”牌坊一座,立在陈家巷中。
因平安还没取得功名,散阶通常不会超过正六品,这次的赏赐主要体现在金银田宅上。
皇帝还觉得这些俗物太轻了,殊不知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虚衔,平安可太喜欢钱了!
当然,平安还没被金钱冲昏头脑,也极想看看皇帝的恢复情况,便跟着传旨太监进宫谢恩了。
来到乾清宫,从殿门外就听见皇帝中气十足的声音,听上去是在为朝中的事跟太子吵架。
平安一听,恢复得不错呀。
里里外外的宦官似乎都已经习惯了,神色如常、各司其职。
吴公公进殿禀报,等平安进门时,发现清儿也在,正往皇帝患侧的手臂上绑上杉木皮,吊在脖子上。
皇帝瞥一眼自己被固定地手臂,几近央求地说:“别绑了,朕不动就是了。”
“陛下昨天也是这样说的。”沈清儿不为所动。
其实不是骨伤,原本不需要如此的,但皇帝刀口尚未恢复,就总想揍太子,清儿只好出此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