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还有这等好事?!……(第2/3页)
说到底,还是怪那些硬要给她缠足的“家里人”。
白氏无奈摇头,在丈夫眼里,不管清儿做出什么耸人听闻的事,都是家人的问题,平安的问题,东西南北风的问题,反正他女儿没有一点问题。
这件事被传到两位师祖那里,平安喜提两顿数落。
乡试之后的这一年,平安不用上学,背诵的功课变少,思考的内容变多,仗着头脑灵光,平安的小日子过得很是轻松。
皇帝又恰好与郭恒进行了一番恳切的交谈,王、陆两位阁老确实是君子能臣,只是性子有些温厚,如今内阁是亲善友爱、一团和气,却不是皇帝希望看到的。
朝廷积弊未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是锐意进取的先锋官。
郭恒听话听音儿,表示绝不栈恋吏部尚书的位置,全听陛下安排。
皇帝打算力排众议,让郭恒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入阁,如此一来,即便在阁臣中位列第三,也有足够的话语权,来日真的做到首辅,再将吏部尚书换做他人即可。
如此一来,既不用担心郭恒进入内阁伏低做小,又不用担心人事权与决策权过于集中,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
郭恒觉得自己话说早了,这是要让他打破祖训,成为众矢之的啊。
郭恒慧眼如炬,反问皇帝,这是何人提议的。
皇帝目光飘向别处:“是朕的主意。”
郭恒:才怪!
他拗不过皇帝,转而叫人把陈平安叫到吏部衙门,平安供认不讳:“陛下都请我吃炙羊肉了。”
听说自己被大徒孙卖进内阁只换了一顿炙羊肉,郭恒险些心梗。
平安嬉皮笑脸地说:“二师祖,您掌管天下官员的升降任免,谁还敢有二话不成。”
更可气的是,不知是皇帝提前打了招呼,还是百官忌惮于他的权势,这次廷推进行的无比顺利,郭恒以吏部尚书衔兼任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了权力最大的群辅。
平安心里暗自得意,今年是景熙十年,本该在今年入阁的老爹换成了实至名归的二师祖,阻止老爹升官发财的计划终于成功了一回!
郭恒也看出来了,这种危险分子就不能让他闲下来,距离春闱还有三年,他都不敢想象,给他三年自由可以惹出多少事。
与陈琰一商量,送他回国子监坐监去吧,国子监围墙高大、学规森严,还能勉强约束他一二。
这对平安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泪眼汪汪地看着二师祖:“好冷的一张嘴,好狠的一颗心……”
郭恒不为所动,还威胁他:“到了国子监要守学规,赵祭酒脾气不好,惹出事来可没人帮你兜着。”
平安叹一口气,泪眼汪汪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郭恒欣然反问:“这诗不错,你自己作的?”
“忘记在哪个话本儿里听来的了。”平安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重要的是,你也该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潜下心来用功读书了。”郭恒道。
平安心里偷偷地想,他明明不需要付出十分的努力,也能把书读好,为什么要没苦硬吃呢。
郭恒一眼看穿他的想法,对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随覆一篑,进,吾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修身的成败在于持之以恒,而非起点的高低。
你是聪颖早慧,又非生而知之,连孔圣人都要‘敏以求之’,你有什么理由不尽全力呢?你做五分可以达到寻常读书人十分的效果,何不付出十分,去追求二十分的效果呢?
平安皱着眉头,欲言又止。
“你有什么话不妨直说,不要憋在心里。”郭恒道。
“我说了,您可不能揍我。”平安道。
“……”郭恒道:“我是那样的人吗?”
平安道:“二师祖,就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国初时只要学到七分就能考中进士,读书的人多了,渐渐提到了十五分,如今您又让我做到二十分,这会造成无意义的消耗、资源浪费、身体损伤,从长远来看,有害而无益。”
平安说的义正言辞,郭恒攥了攥拳头,骨节咔咔响了几声——劝他努力读书,怎么反成了有害无益的事了?
平安觉得自己很危险,赶紧找借口开溜,炸着毛跑回家去。
陈琰刚好散衙,两人在门口撞见,看着儿子狗狗祟祟的样子,奇怪的问:“你慌慌张张地做什么?”
平安将二师祖让他去国子监坐监的事告诉了老爹,见老爹神色如常,便知道他们早有预谋。
平安哀嚎道:“世态炎凉,天妒英才啊!”
“瞎说什么呢。”陈琰嗔怪一句,揽着他的肩膀往书房走,边走边问:“你有办法拒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