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我还是跟您天下第一好……(第2/3页)
皇帝缓缓起身,面向北方,声音哽咽道:“诸位,太祖皇帝悲悯为怀,不忍看子民受苦,竟以雷霆示警,示意吾等勿为奸邪所阻,以天下苍生为念。”
言罢,令内阁立刻拟旨设坛作法,遣僧众在户部诵《严华经》,感谢太祖皇帝庇护子孙万民,再将佛像运往工部宝源局,熔炼成银锭,充入国库,以解灾区燃眉之急,并遣太子代替他祭告太庙,令列祖列宗安心。
百官伏地叩首,山呼陛下圣明。
数日之后,宝源局奏报,佛像共融炼八百四十万两白银,相当于国库一年多的收入。
事后,陈琰将平安拎到书房去,关起门来小声问:“佛像被毁,是不是你的主意?”
平安把头摇得像拨浪鼓:“真不是,我只是提示二师祖可以在天象上做文章,谁知陛下听了这个提议,便说趁着打雷天,塞一把火药,直接把佛像给炸了。不过这样也好,一不做二不休,凭谁也说不出什么了。”
陈琰狐疑地问:“你真没参与?”
平安接着摇头。
“那七彩祥云是怎么回事?许多人亲眼所见的。”陈琰又问。
平安笑得很鸡贼,小声道:“我请了王实甫帮忙,往火药里放了点东西,他炸炉子炸多了很有经验,什么朱砂啊、铜粉啊、硫磺啊,产生不同的焰色反应,就会看到五颜六色的烟雾。”
“还说你没参与……”陈琰听得后脊阵阵生寒,这孩子居然瞒着他做了这么大的事。
“陛下交代严加保密的事,我实在不敢乱说嘛。”平安心虚地笑着:“爹,这次是事出有因,我还是跟您天下第一好的,昂。”
陈琰瞥他一眼,这还差不多……
须臾想起这根本不是重点,便又叮嘱他:“这件事自此与你无关,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连太子也不要提。”
平安点点头:“明白,我嘴很严的。”
……
平安这一年一直跟清儿保持通信,了解豫州的灾情,近来问她返程时间,原本计划在中秋之前回京和父母团聚的,谁知豫州春河县发生了瘟疫,她向太医院告假,带着十几个省里的医士去支援疫区了。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平安并不惊讶,忙找裁缝日夜赶工,做出一百个纱布口罩,通过官驿捎往豫州,并写信告诉清儿务必要保护好自己。
即便如此,平安依然觉得心神不宁,因为清儿在信中说,她此时正在崇山书院,书院的山长薛萼,在书院空地处搭起窝棚,并腾空了大部分校舍,收容患有疫病的百姓。
崇山书院,平安印象很深,《奸臣录》中记载,陈平瑞夙慧颖悟,十三岁考入春河县崇山书院求学,十五岁家遭变故,才从书院紧急赶回盛安。
在《奸臣录》中,陈平瑞师从山长薛萼,薛萼虽然绝意仕途,却是一位学富五车、心系天下的宏儒,即便没有《奸臣录》,平安也是听说过他的大名、拜读过他的文章的。
平安由此推断,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陈平瑞和沈清儿也是产生过交集的。
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想到这一层,平安就会没来由的惴惴不安,偏偏又无人可以倾诉,只能反复翻看清儿的来信和关于豫州灾情的邸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信息。
这天平安趁着去乾清宫送奏疏回来,拐了个弯,带着清儿的信件去了太医院,想跟沈太医交换点信息。
沈太医觉得这小子奇奇怪怪的,拉开带锁的抽屉,拿出清儿最近的一封家书,只在一瞬间,平安看见家书下面另压着一封书信,信封处写着“陈平安仁兄足下亲启”。
“我的信?”平安眼疾手快,把信抢到了手里。
“放下放下。”沈太医不悦道:“清儿特意叮嘱的,三个月后再给你看。”
“信里写了什么?”平安问。
“不知道,我们从不私拆清儿的信。”沈太医道。
平安反问:“她这样神神秘秘的,您都不觉得蹊跷吗?”
“蹊跷啊。”沈太医很有原则地说:“那也不能看。”
“这是写给我的,我可以看。”平安道。
沈太医气结:“你是听不懂话吗,她让你三个月以后再看……”
“假设现在已经是三个月后了!”平安拿着书信就跑。
沈太医紧追了几步,因在当值,不敢出太医院的大门,看着那臭小子的背影,心里盘算着回去要如何跟陈阁老告状。
平安回到内阁,在制敕房内找了一柄裁纸刀拆开了清儿的信件,抽出信笺,熟悉的蝇头小楷呈现在眼前,题头:平安吾兄,见字如晤。
视线顺着文字下移,每看一个字,心都揪得更紧,看到最后,浑然连呼吸都忘了,只能听见颈间的动脉突突跳着,心跳将肋骨撞得生疼。他不敢翻得太快,又急于翻到最后,恨不能长出三双眼来,急得两手冒汗,洇湿了纸张,攥出了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