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第2/3页)
二十万大军,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可以说,这一场大战,刘彻堵上了将来二十年的国运,赢了,从此匈奴彻底被打趴下;输了,以汉朝现在的财政状态,二十年内不会再有余力攻打匈奴。
面对这样的压力,可以说,这场仗只能胜,不能败!
对这次出战,刘彻也进行了大方向上的战略部署,卫青行军持重,从定襄郡出发率领诸位部将出击,稳扎稳打把大军往前推进;霍去病擅长突袭,以勇锐见长,奉命从东方的代郡出发,轻骑快马直冲单于本部,务求把伊稚斜活捉或者枭首。
霍去病的部队先行出发,李盛则慢一步,跟着卫青的大军一起行动,卫青手底下带了四个将军,后将军曹襄,主要负责辎重,这是个很安全的位置,轻易不会有性命之忧,但又能蹭上一些战功,也是卫青的苦心,总不能出去第一次打仗,就让平阳没了唯一的孩子吧。
左将军赵食其,右将军公孙贺,一个是刘彻亲自安排,一个是卫青举荐。
前将军至关重要,刘彻本有意李广,被李盛一翅膀把这个主意呼出了脑子—历史上,李广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迷路失期,而后自杀,又间接导致了后面李敢愤而为父报仇结果被霍去病反杀一堆的破事儿。
一见刘彻又打这个主意,你可算了吧,李广这辈子已经封侯了,这么重要的饿大决战,还是派个运气好的。
抛去其他评价,其实李敢也挺能打的,而且比他老爹有急智,再配一个韩嫣,韩嫣更能理解他的意思,到时候前军冲锋的方向可得找准了。
但最后,前军是张次公和李敢,韩嫣和他弟弟韩说一起,这次带着鹰扬卫随行了。
也行吧,李盛想了想,没有再多干涉。
事情的发展和刘彻的预料不同,伊稚斜不知道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在大军开拔前又挪了一次地方,霍去病的行军路线有了偏差,卫青反而先从当地俘虏嘴里获得了伊稚斜单于的位置,于是立刻改换方向,亲自带领中军做先锋军,按照情报连夜穿行大漠,在大金雕更具体的路线指挥下,推进了七百里后就对上了正在迁移的单于本部兵马。
历史上的卫青带着军队跑了两天,走了一千多里地,这一次算是被大金雕带着走了近路,而且半路上还找到了一处水源补给。
卫青这边是五万骑兵,伊稚斜那边也差不多,两方对峙。
卫青以武刚车围成圈来保护大军避免被对方猛冲突撞,然后先派出一万骑兵正面冲击,希望能从正面撕开一个裂口,伊稚斜亲自带军迎上,两方兵马激烈战斗,从中午打到了黄昏时分,天色突变,天空变得昏黄,起风了。
飞沙走石间,卫青趁着局面混乱,令张次公和李敢各自带五千人,以两侧翼兵绕开正面战场,直接从后方包围了匈奴军,形成了围攻夹击之势。
以往匈奴军队汉军的优势,主要是靠着骑兵的机动性,但自从刘彻发骑兵发展起来后,匈奴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两边都是精锐骑兵的情况下,汉军反而更占优势,毕竟中原的冶炼技术更加发达系统,武器也更多样化,比如现在,匈奴被包围了,外围的汉军就用一种带着弯钩的长臂刀直接勾砍对方的马匹,趁着马倒下时造成的双方高度差,以长毛或弯刀劈砍敌军,杀伤力巨大。
伊稚斜眼见着己方处于下风,汉军兵强马壮又已经形成保围,见势不好,当机立断放弃抵抗,率领数百亲军轻骑快马突围而去。
躲在战场外边已丛灌木里的大金雕蘧然腾空而起。
李盛:来活儿啦!
耳听得半空一声鹰鸣,韩嫣韩说两兄弟迅速解决掉手边的几个匈奴兵,带着鹰扬卫朝着阿曜鸣叫声传来的方向赶去,眼下正是夜里,他们看不清大金雕的身影,只能靠声音判断方位。
但这样也有一个好处,伊稚斜的人也看不到半空的大鹰,只能胡乱放了几个箭,就急着赶路去了。
他本来还想引着他们多放几箭消耗一下他们的武器储备,但是伊稚斜制止了,计划没成功。
伊稚斜真的很能跑!
李盛跟着飞了将近两百里,眼看着天都麻麻亮了,韩嫣他们还是追不上来,这荒漠戈壁滩,草原上的马跑习惯了,但是中原的马很少走这种粗砺不平的路,跟不上啊!
就算有大金雕引路,也总是差一千米的距离,夜行疾驰两百米,马和人的体力都开始流失了,伊稚斜虎背熊腰的倒还是精神奕奕,跑得飞快。
李盛急得冒火,开始努力地开动大脑思考怎么才能把伊稚斜留下,啊啊啊啊有个渔网就好了直接让扔下去把人盖住只需要,耽误片刻韩嫣一定会追上来的!
等等,找个东西砸他一下不也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