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第2/3页)

文字还需要商议到底是哪一种更好,但是车轨宽度和测量工具的统一却是没有任何问题,为了保证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嬴政还下令,由中央政府向各级地方政府颁发统一制作的标准量器。

此后,但凡是要制作度量衡工具,都要刻上皇帝诏书中的那句话。

嬴政不光颁发了诏令,还修订了关于这件事的法律条文。

这条法律主要是针对于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基层官员,比如看守仓库,监察市场买卖等的人,称为“官啬夫”。

如果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出现了衡量误差时,这些官吏就会受到惩处。

如果误差超过了十六两,就处罚“一甲”,大概是一千三百钱;误差在八两到十六两之间,罚四百八十钱;误差小于八两,不会罚钱,但是会受到上级的训诫责骂。

而且,只要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会连坐问责,上级官员都会受到相应惩罚。

李盛在一边听着,脑子里就开始胡思乱想,这要是在后世也这么严格,他小区门口那家卖黑鸭卤货的老头儿不得天天被罚到自闭。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盛又跟着嬴政了解了不少秦朝新修订的律法,惊奇地发现,秦朝时代的律法又很多居然还是很先进的。

在商业制度方面,无论是对国营的手工业管理,还是民营的商业管理,都是有律可循,有法可依的,比如在《司空律》中就有这样的一条律法:

如果这一年的粮食价格是每担三十钱,那么雇佣劳动力的价格必须是“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根据当年的生存基本消耗来规定劳动者的工资,这是非常合理的。

不过呢,李盛以为自己只是个旁听的角色,万万没想到一天晚上,嬴政居然很严肃地拿着一册“田律”过来,摸摸他的虎头,认真跟大老虎讲起来了。

秦朝律法继承了传统的四时之政,不光是田地要符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关于山林,在《田律》中也有规定。

比如说,春季禁止采伐山林和堵塞水道;不到夏日不准烧草为灰;春季也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也不准捕捉幼兽,幼鸟等,每年有禁猎期,在这期间不准捕杀鱼鳖,也不准设置笼子陷阱网罩等等......

李盛越听越迷糊,晃晃头,把嬴政放在他脑袋上的一只手甩下去,两只眼睛亮亮地看向铲屎官:你跟我说这些干嘛?你这《田律》是限制两脚兽的,我是老虎你知不知道啊!我捕猎,那是正常的自然活动啊!

你不会也要求本虎虎春季不能捕猎吧?!

看着虎虎眯起眼,嬴政赶紧撸撸虎耳朵。

“虎虎,你能听懂是不是?那你要是回山林看到有人违背律法,就把人捉住送官府啊,眼下新法初立,许多百姓都不以为然,你要是捉了人,正好做个例子震慑一番。”

说完了还很不放心地又嘱咐一句:“打昏就行了,可别把人吓死。”

大老虎的眼神,嗯,好像很无奈地样子,瞥了一眼他,把头埋进了自己的爪爪里。

嬴政扬声叫人把外面的奏疏拿过来,他也要在这里陪着大老虎一起晒太阳看奏疏!

这两天嬴政看得,大部分都是各种律法了,什么《田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等等,李盛居然还看到了一个特别现代的律法名称——《法律问答》。

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就开始,让朝中大臣修订查看各种律法通行天下,李盛去了南越几个月,律法也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嬴政肯定是都要自己看过一遍才下令通诏全国。

国家要修订律法,嬴政不可避免地开始大量启用法家人才,而相应的,儒家学者未免就有些遭遇冷待了。

其实,早在六国一统嬴政令群臣商议到底是用封王制还是用郡县制的时候,矛盾的种子早已埋下。

在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这场争论中哪怕有秦始皇站台郡县制,但仍然暴露出了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笃信圣王之治,在感情上支持怀念的是西周的封王制度;

而法家学者主张与时俱进,摒弃宗法政治,因此他们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想就更理智,也更容易倒向郡县集权制。

李盛想到这时候法家学者如李斯等人的风光得意,再看看儒家逐渐没落,心中都不由得感慨万千,谁能想到呢,就在汉朝,他跟着刘彻的时候,已经是西风压倒了东风,那会儿满朝皆是儒家子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便是如此了。

但是他知道儒家后面还会崛起,眼下的儒家学派可不知道,他们急得很,对于法家学派在朝野的风光,那是又气又恨啊。

两方矛盾渐生,终于,在一次宴席上,就爆发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