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宣治殿前,穿着云雁补子新官服的陈今昭,站在四品大员行列,肃然持笏候着等着纠察官员的唱名点卯。唱名毕,纠察官员将卯册递交给跸道前的黄门。

黄门检阅完卯册后,高声唱道一一

“宣,四品以上朝臣入殿朝议一一”

“其余官员前往各自衙署履职,不得延误一一”

所有的规程一如往常,但于陈今昭来说,却又是不同往常。因为自今日开始,她亦在入殿朝议的官员行列中。

这于她而言,是全新的体验。

双手持笏,她紧随着她的直属上官右侍郎的步伐,端庄而稳重的拾级而上,向着巍峨肃穆的金銮殿方向步去。

这个时辰,天虽微微放亮,但周围光线仍显昏暗。

宣治殿内却灯火明亮,数百盏立柱琉璃宫灯,将整个大殿照得纤毫毕现。殿顶的藻井彩绘绚丽多彩,却又不失恢弘磅礴,更显殿宇的威严气势。

进殿后,依旧是文武群臣分列而立。

居于前列的名公钜卿们交头接耳,窃语着不知说些什么,反倒是居后些的官员们皆保持安静,兀自持笏静候着。

陈今昭的位置就居后,头回上朝她难免紧张,眼神也不敢乱瞥,只盯着地砖一处不动。至于她旁边的俞郎中,恐也好不到哪去,否则也不会在上台阶那会,同手同脚了。

殿外突然传来了净鞭三响,尖锐的鞭声划破长空。

殿内顿时噤声,众臣整肃衣冠,肃穆以待。

“摄政王千岁到一一”

伴随着内监的尖声唱喏,殿内群臣纷纷跪迎朝拜。

在文武百官的屏息垂首下,殿外响起了由远及近的沉稳步履声。很快,一道朱色蟒袍的身影,出现在暗沉殿门处,跨步进来。

“恭迎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百官齐声高呼,声浪如潮。

陈今昭亦随众臣高举笏板,恭迎王驾。

引路的几位内监脚步匆匆打眼前经过后,视线里就出现了朱色蟒袍下摆。玄色朝靴踩过金砖,步履间袍摆翻动,其上的织金暗纹在烛火下忽明忽暗。

直待朝靴打眼前稳健走过,离开了视线,她方稍松了紧绷的脊背。

其后趋步紧随的是手捧天子剑的御前总管刘顺,再后面则是拥簇王驾的二十四名金甲侍卫。

摄政王爷落座后,众臣面朝上座,再次叩拜。

被叫起后,执事内监高唱:“有本启奏,无事退朝一一”

左都御史率先出列:“臣有本奏!臣弹劾太医院院使医术不精、用药不当,致使圣上龙体违和数月有余未愈!臣请罢黜太医院院使,并延请名医为圣上诊治!”

“准了。罢黜王景明院使之位,令他归家自省。”上座之人平声道,“传令下去,张贴皇榜,广招天下名医入宫为圣上诊治。若能妙手回春,赐匾赏百金。”

“殿下圣明!”

工部左侍郎上奏:“启禀殿下,皇陵年久失修,外围已有渗水迹象,臣恳请拨银五万两修缮。”

户部侍郎当即出列反驳:“河南府水患刚平,国库吃紧,实挪不出银两修缮皇陵。”

“皇陵乃国本,当先拨修缮银两。”

“国朝社稷哪样不涉及国本,若处处都让户部先行拨款,那户部纵是有通天只能,还能凭空变出银两不成?”

工部左侍郎还要再行争辩,却被上座之人抬手打断。

“此事暂且压下,容后再议。”

两人方各自回列。

刑部尚书呈本出列:“南直隶御史密报,发现有官员参与私铸官银案中,经查涉案官员有十二人之众。”

执事内监匆匆下阶,捧过奏本,趋步上阶呈递上座。

上首之人展开奏本,一目十行扫过,阖上。

“三法司会审,若罪证确凿,凡涉案者,凌迟处死。”

刑部尚书无声退下。

殿内寂静无声,百官垂首屏息,只闻琉璃灯里灯芯轻爆的声响。

大理寺卿持本出列:“今岁春闱科举舞弊案,经三司会审定谳,最终查证涉案官员共三十二名。地方官员二十五名,京官七名。名册在此,请王爷过目。”

此言一出,在场官员有人肉眼可见的觳辣起来。

官袍下双腿颤栗抖动的声响,在寂静无声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更有官员双手不稳,手里笏板啪嗒落地。

在满殿压抑的呼吸声中,陈今昭手心里也渗了细汗,不由将笏板抓得更紧。她刚回来,倒还未听说这件大事,也未曾想到竟有官员胆大至此,敢于新帝的首回恩科上行这般大逆不道的事!

真是胆大妄为啊!

科举舞弊,一经查证,绝无生路。甚至,还要牵连甚广。

她没敢往翰林院官员所在的方向看,但心里隐约觉得,涉事的七名京官中恐怕必有翰林院的人。因为春闱的考卷,是翰林院出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