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如果我非杀他不可呢?(第2/2页)
向君主进谏往往就是这样子的,先夸大其词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抛砖引玉。
茅焦听说了郑国的事,也知道逐客令和《谏逐客书》,他与太学的学子私下商量过,认为秦王还是听得进合理的劝谏的,所以才这么头铁,敢来试试。
“寡人倒要听听,你还有什么话想说。”嬴政咬牙。
“陛下让人把两个弟弟装入囊中扑杀,这是不仁慈;把亲生母亲迁到萯阳宫,这是不孝……”[4]茅焦一鼓作气,准备说完,以免再被打断。
“来人!把茅焦拖下去,五……”
“阿父!你有没有看见我的匕首?”小太子哒哒哒从偏殿跑过来,“我到处都没找到。”
嬴政满腔怒火堵在了胸口,顿时噎住,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
“找什么匕首?这边有个找死的人在辱骂寡人,你听不见吗?”
“哦,我听见了。”李世民连忙放慢脚步,向茅焦点头微笑,若无其事地凑到桌案边,俯下身去察看桌子底下,“不在这里吗?”
嬴政要被茅焦气死,加被孩子烦死了,怒道:“不在!”
“那去哪儿了?我早上出门还带着的。”李世民很奇怪,绕了半圈,从嬴政左边找到右边,还动了动案上的竹简和奏书。
嬴政怕剑锋蹭到他,下意识收剑入鞘。
李世民回想自己去过的所有地方,疑惑不解地歪头:“阿父你让一下,我感觉就是掉在这附近了。”
嬴政:“……”
茅焦:“……”
秦王恼羞成怒:“你能不能干点正事?”
“我找匕首,是为了取熊筋做弓弦,[5]这不是正事吗?”李世民很惊讶。
茅焦静悄悄地松了口气,出声吸引太子注意:“太子容禀,臣是为劝谏陛下不仁不孝而来。”
“听出来了。”李世民淡定自若。
这种程度的劝谏算什么,洒洒水啦。
不就是“不孝”吗?好像谁没被指责过似的?多大点事儿。
嬴政看不得小孩置身事外,拧眉问道:“你没有任何想法吗?”
“说实话嘛,那两个孩子,大的也不过三岁,小的尚在襁褓,把他们杀了的确有一点点残忍。”李世民承认得干脆利落。
“你胡说什么?”
“但该杀还得杀。”小太子话锋一转,看向茅焦,和颜悦色,“我理解茅先生的意思,但嫪毐与太后之子,若是不杀,遗祸无穷。这个‘不仁’的责备,我替阿父担下来,因为他如此行事,有一部分是为了我。”
茅焦愣了愣,因为他的态度太好,语气太平和,反而显得自己无理取闹似的。
嬴政不同意他的看法,沉声道:“你向他认什么错?他懂什么?满口仁义道德,一看就是儒家弟子,整日就知道搬弄口舌。寡人若是放过那两个孽种,日后再生事端,谁来负责?他来负责吗?”
“阿父不要这么凶嘛。有茅先生这样的人来犯颜进谏,正说明我们大秦风气开明,君主年轻有为,能听得进忠言。这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李世民笑了笑,温和道,“茅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吧?”
“多谢太子,臣的话确实还没有说完。”茅焦坚强地继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6]陛下身为秦君,自当为万民表率。怎么能因为做母亲的有过错,就弃之不顾呢?难道陛下幼年时犯了错,太后也将陛下丢弃不理吗?生恩养恩俱全,怎么能不尽力回报?难道陛下是想做桀纣那样的暴君吗?臣以为陛下当把太后接回咸阳……”
猝然之间,剑光如月,凛凛秋寒,铮然龙吟。
嬴政的剑刚拔了一半,被眼疾手快的小太子按住了手。
“你也不怕割着手?”
“阿父若是怕我伤着手,那就别拔剑。”
电光石火之间,父子俩的眼睛里倒映着对方小小的影子,犹如淬火的刀剑,似酷暑,又似寒冬,暴烈而凛冽。
一点杀气腾腾而上,又被爱子温暖柔软的小手按下,不甘不愿,怒意滔天。
李世民轻轻地、几乎没有施加太多力道,包着嬴政的小半截手掌,将太阿推进剑鞘。
“你为何拦我?”
“我必须拦你。”李世民从容不迫,“如果我不是大秦的太子,而是楚国的、赵国的,那我才不会拦你,我巴不得看着敌国的国君残暴滥杀之名远播。可我偏偏是你的孩子,那我便有太子应尽的责任。”
他清清脆脆的声音压住了太阿最后一丝剑鸣,谈笑自如。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7]
“你觉得我是‘不义’?”嬴政凝视着他,气道,“如果我非要杀茅焦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