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个个都不听话
陶瓶里的柳枝生命力很旺盛,虽已被掐断了根,但柳枝天然地坚韧蓬勃,就算只有一点水,它也能自顾自地发芽,顺应时令爆出几十个芽苞,几日不见就比刚折下来时绿了很多,再过几日就长成了嫩绿的长条,看上去与窗外的柳树如出一辙。
李牧也一样。
他甚至没有哀哀切切,寻死觅活,而是很慢很稳定地养着伤,比情绪外露的庞煖要显得和缓冷静得多。
李世民时常好奇地跑过去,观察李牧在做什么。
他是真的想了解李牧在想什么,这种若即若离、似敌似友,好像已经认命,但就是没个准话,导致李世民心里直痒痒,像被猫尾巴轻描淡写地绕了一下脚踝,然后猫就又爬树上了,够也够不着,偏偏又看得见。
对此李信表示:“他在勾引你。”
蒙恬忍无可忍,给了他一拳头,打得李信抱头叫屈:“打我干什么?本来就是嘛。”
“会不会说话?当着太子的面浑说什么?”蒙恬怒斥。
李信瞅了瞅李世民的脸,讪讪道:“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就会忘记太子的年龄……”
不仅李信这样,玄甲军也好,云中军也罢,还有云中战战兢兢的这些官吏,都时常被李世民指挥得团团转,说干啥就干啥,什么耍心眼玩手段,不存在的,有时候想想太子的年纪,再琢磨琢磨他的行事风格,总觉得自己有什么小心思,太子笑眯眯地就看穿了。
看透人心、聚拢民心的本事,仿佛也是与生俱来的,不到一个月,云中上下竟都服服帖帖,连个乱党刺客都没出现。
“他是怎么做到的?”庞煖匪夷所思。
“你不是日日都与那位太子在一起吗?”李牧疑惑。
“哪有日日,他总是很忙,每天能有一个时辰安静待那处理庶务就不错了。”庞煖摆摆手。
“处理得怎么样?”
“极好。”
“他竟如此擅长案牍?”
“目过辄谙,理牍如流,毫厘无差。”庞煖叹道,“反正我是挑不出什么毛病。”
“倒跟传言一致。听说他四五岁便上朝听政,帮秦王处理奏疏了。”
庞煖复杂地长出了一口气,说不清是赞叹还是羡慕。
“阵亡者众,其家人可有复仇的?”李牧考虑得比较多。
“他加了双倍的抚恤,不到一月,已然将粮布与盐送到了所有殁卒的家里。包括伤亡在胡人手里的,都安顿好了。”
“这么快?”李牧微惊,“即便水路通畅,路上也得三五日。奏报到达咸阳,过朝会及相关重臣,准备物积,又得耽误两日。他初来乍到,对云中完全不熟,那么多殁卒的身份来历,所居之所,纷杂至极,怎么能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全都送达呢?”
“我亦觉得震惊,便去问了。”庞煖慢慢与他分说,“他们告诉我,太子想要的东西,只需要提供名称和数量,直接送到秦王案前,得秦王允许,便立即装船送过来,没有那么麻烦。太子征集了云中几十辆牛车马车,换了卫尉的上等马,由近及远,分域输货;又派人帮忙收殓殁卒的尸体,出资安葬……”
这是一个月能干完的事?
李牧都听愣了,心中激荡无法言说,干巴巴道:“是以,便无人提起仇秦?”
“家里孩子都快饿死了,三个人轮着穿一件衣服,送上门的粟菽布盐,谁能不要?”庞煖强调道,“甚至有盐。”
盐这个东西,在底层的黔首眼里,一直是昂贵且稀缺的东西,要省着买省着吃,比油还珍贵,很多吃不起盐的,就只能吃水煮豆子,蒸野菜麦饭。
然而北地苦寒,连野菜都长得晚。
“人已经死了,日子却还得过下去,不然怎么办呢?”庞煖沉沉道,“要知道,我两年前向邯郸上报索取的恤金,拖了两年都还没给我。你呢?”
“我自己贴上了。等邯郸,永远也等不到。”
李牧并不想对比,也不想心生怨气,但话赶话说到这儿,这前前后后巨大的反差,就让人无法不对比。
他停顿了片刻,迟疑道:“你觉不觉得,太子的权力有点太大了?”
庞煖悚然一惊:“你是说……”
“他如今年岁小,秦王自然爱他重他,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但十几年后呢?”李牧平静道,“到时候秦王会不会改变想法,认为太子擅作主张,频频僭越,有不臣之心?”
“我倒没想过这个……”庞煖顺着他的话想了想,忽然道,“那不是正好趁乱反秦吗?”
两人面面相觑,皆奇异地沉默下来。
庞煖回过味来,惊诧道:“你在担心太子?你们才认识多久,你就开始担心他了?你伤重还是拜他所赐呢。”
李牧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