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个个都不听话(第2/3页)
“说句心里话,我老了,也累了,站久了腿疼,坐久了想站起来也头晕眼花,走不了几步就开始喘,心也慌意也乱,夜里睡不了两个时辰就得醒,吃什么都没胃口,记性也越来越差……”庞煖絮絮叨叨,像与晚辈拉家常一般,心灰意懒,“我已经没有任何心力再做什么了。除非你有意,那我还可以拼上这条命。”
李牧定定地望着那两条青翠欲滴的柳枝,没有接这个话茬,而是轻轻道:“他现在在做什么?”
“放粮赈灾,探望完受伤的秦国卫尉,还有他的马,又去看云中的伤兵,把他们吓了一跳,然后去巡视春耕了。”庞煖如实道,“我来时,他在教农官改良种田的方法。”
“真够忙的。——代郡和邯郸有新的消息了吗?”
“这得问他。最新的战报,都是送到他手里的。”
“我去问问。”
“你能出门?”
“我伤的不是腿脚。”
“别逞能,年轻的时候仗着自己身体好,什么都不当回事,等你到我这个年纪就后悔了,什么伤病都会反复,疼得觉都睡不着……”
“借庞将军吉言,如果我能活到你这般寿数的话。”
“一个个都不听话!”
“还有谁不听话?”
“太子啊,还有谁?非要到处乱跑,一眨眼人就没了。”
“你知道你这话听起来和他身边的蒙恬毫无二致么?”李牧披衣而起,竟没有遇到丝毫阻碍,很容易地出了房门。
居然没有一个人看守或者阻拦他吗?这……
李牧看了一眼庞煖,庞煖也看了一眼他。
“坐马车吧,别折腾了,你一身伤。他跑到城外去了,有点远。”
“无人拦他?那可不安全。”
“蒙恬劝了,没劝动。”庞煖忍不住嘀咕,“你还好意思说我,你可比我上心。”
两个出产地为赵的败将,带着古古怪怪、难以言表的心情,慢吞吞来到城外。
他们议论了半天的那只太子,正穿着双面异色的窄袖圆领袍,红蓝相配,下摆垂到小腿,又被他毫不在意地捞起来塞到腰带里,露出灰色长裤与皂靴,站在地里目视垄畎,远远地看见他们,就兴奋地招手:“来看我开的垄直不直?”
一副“快来夸我”的表情,得意洋洋,骄傲得不得了。
“胡服改的?”李牧缓步走近。
“对呀,学你们赵武灵王。是不是更好看了?”李世民笑眯眯张开手。
李牧没接这句话,旁边的李信马上赞道:“对,特别好看,太子穿什么都好看。”
“偏离了一寸。”李牧严谨道。
“偏了吗?”李世民大惊,往左走两步,又往后走两步,歪歪头,一会闭左眼,一会闭右眼,举起手指瞄准田垄,不确定道,“没有吧?我怎么看都是直的。难道我眼睛有问题?”
“嗯。”李牧点了点头,淡定道,“实则未偏,我是在与你说笑。”
“啊?”李世民转头瞅他,随之一笑,放下掖着的衣摆。
蒙恬从水桶里舀了瓢清水,给他洗手。
出门在外,他干的活,越来越向他弟蒙毅靠拢了,回去之后大概能和蒙毅就此聊个没完。
满纸琐碎事,一把辛酸泪。
“代郡那边……”
“很顺利。我是说,我们很顺利。”李世民甩了甩手上残余的水珠,走到田边的地头,“如果你现在往代郡赶,到那正好能赶上代郡插上秦国的旗帜。”
李牧默然良久,眺望远处染上青绿的山峰,那绿意还很淡,毛茸茸的,不及近处一块一块翠色的麦田。东风吹起麦浪,如绿水粼粼,那浪与浪之间,布满了忙于播种粟菽的农人。
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穿行在一行行田垄里,撒下种子,盖上泥土,顺应春耕的时令,辛苦忙碌,祈祷风调雨顺,希望能有不错的收成。
竟是一番安定祥和的景象,如梦一般。
很多年没见到这样重视农耕、在意黔首的主君了。
真的,很多很多年了。
“今年年景不好,赋税怕是收不起来,又有灾……”李牧听见庞煖忧心忡忡地开口。
“收不起来就不收。先免一年赋税,明年再说。”李世民干脆地表示,“你们放心,这些我都与阿父商量过了,他都同意的。当下,安抚人心最重要。”
李牧为他这个自然而亲昵的称呼,心意微转,奇道:“太子不称呼‘父王’吗?”
“习惯了。上朝的时候我会注意改口的,私底下就乱叫了。”李世民不以为意。
“秦王不介意?”
“阿父为什么要介意?”
李牧若有所思:“听说太子是秦王亲手养大的?关系甚好?”
“对哦,比你所能想到的任何王室父子都要好,所以不必为我担心。”他促狭地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