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水淹大梁:王翦(第2/5页)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双手交叠触地,头伏低下去,几乎挨到了自己的手。

“求你了。”

嬴政哪见过他这么低的姿态,何止心软,眼眶都要酸了,根本看不下去,本能地就匆匆来扶。

“何至于此?

“快起来,好好说话。

“我没有生你的气。

“你我之间,怎么就用到‘求’字了?”

嬴政难得这般失色,甚至有点慌乱,一迭声地说了好几句,连忙把太子扶起来,关切道:“出什么事了吗?”

“没有。”李世民摇摇头。

“你……征调民夫修长城之事,就此作罢,够不够?”

“加上此次攻魏与日后攻楚,劳役的次数与总量,是不是超出秦法的范围了?”

“你欲如何?”

“老秦人都未必受得了这么苦,何况新入秦的?”

“减半!可以了吧?”

真是够了!要是换个人敢这么得寸进尺,嬴政能把杯子砸对方脑袋上!

他有点着恼,一肚子火气:“我还不是为了你,这些事总得有人做吧?”

“可是你有我啊。”李世民依然跪着,握住了他的手,直起上半身,望进他的眼睛,“我不想等到覆舟的时候,再重新把船翻过来,修修补补。我虽然修得好,但那船上淹死的人,却已经回不来了。”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李世民真的不想眼睁睁看着,等着,无动于衷,一直到所有矛盾积压到无法调和、天下动荡不安、流寇与叛乱四起的时候,再来重新收拾旧河山。

他当然能做到,他擅长这个,但他是大秦太子,他不是六国旧贵,不是掀起叛乱的人,他不能看着生灵涂炭,然后坐等利益最大化。

难道他要等天下大乱的时候,再来造反吗?

何等荒谬!那得多死多少人?

死去的人是回不来的。灭火,当然要在火苗的时候灭,而不是冷眼旁观烽烟四起。

他知道嬴政吃软不吃硬,他可以软,只要能达到他想要的结果。

“你……你真的……仁慈太过了……”嬴政的心情复杂得难以言表,有些说不出口的喜悦骄傲,又有些习以为常的无奈纵容,好像早就料到太子会出手阻止,却又被他实实在在吓了一跳。

真是的,不就是多征调了几十万农夫,加了几次劳役吗?

现在的秦国,又不是不能逼一逼!

早点把该做的大事都做完了,以后不是省很多事吗?他想要的驰道,才修了几百里呢!

“谁去找你了吗?”嬴政想找个人迁怒一下。

“不需要谁来找我,这些事都过了朝会的,稍微算一算,就知道黔首的压力有多大了。”李世民冷静道,“为王者,总得给普通黔首活下去的机会,再这样下去,人口会减少的。”

“这几年并未统计人口。”

“不统计,就不减少了吗?”太子认真地凝望着他的父亲,“阿父是想让我举几个黔首的例子,一笔一笔算给你听吗?”

那还是算了。嬴政并不想听太细枝末节的东西,他更喜欢着眼于大局。

太子的情报收集能力有多强呢,他往集市上一走,随便找几人聊聊天,要不了半天,他就能套出对方家里几口人,多少地,哪个县的,收成如何,交多少税,参加几次劳役,遇过灾吗,活的咋样,欠债吗,还得起吗,像他这样的情况占比多少,是个人问题还是群体问题……

嬴政知道这些吗?要说完全不知道,那也不可能,但他没有太在意。

太子关心民生,秦王关心天下,这不是很合理吗?

他都有太子了,还要去在意这些?

“我本来想,我多做点事,等你以后继位了,就能按你所想的,改革法制,休养生息了……”嬴政强行把他拉起来,几乎以平等的姿态与他对话。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

“已经打下来的地方,有郡的要派郡守县令等官员,非郡的要改郡,当地的文字、度量衡、邮驿、驰道等等,都得一一改,还要迁旧贵收土地,修长城,日后还要南征百越,挖灵渠,灭匈奴,移民戍边……要做的事太多了,我想一口气把事做完,这样你以后就轻松了。”

嬴政苦口婆心地说完,太子却慢吞吞道了一句。

“我是轻松了,到时候民不聊生,叛乱四起,我得考虑要不要造反了。说不准也有人对我说一句,‘陛下何故谋反?’”

嬴政木然地僵硬了两秒,盯着若无其事的太子,咬了咬牙,压抑着怒气:“胡说什么?”

“若真是胡说就好了。”李世民慢条斯理,从始至终语气都很平淡,像在阐述一个事实,而非一种夸大其词的臆想。

他现在只比嬴政矮半个头了,这样面对面,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