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第2/2页)

各国王室的应对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不管是丹麦、卢森堡当天投降,还是荷兰坚持战斗直到败局已定的投降,还是挪威利用地势(挪威多山)顽强抵抗,都是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具体形势的选择。丹麦、卢森堡、荷兰投降的如此之快也是因为德军知道轰炸首都会给对方造成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嗯?等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德军选择轰炸伦敦的思路?

只是英国硬抗下来了,而且又占有地利的优势,德军只能采取空袭的方式,地面部队无法配合。如果德军可以短时间大量运送陆军登上英国本土,这场战争还真说不好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她又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我们为什么失败》,刊登在5月18日的《泰晤士报》上。其时英法联军已经被德军追着打,一路打一路溃逃,方向是海边的加莱和敦刻尔克,这两处距离大不列颠岛的直线距离最近,隔着英吉利海峡。

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整天发愁,压力巨大。乔治六世也在白金汉宫愁眉不展,两人都明白英法联军已经无法挽回颓势,他们没有足够的飞机,也没有高速机动部队。

这天是周六,两个人都看到了《泰晤士报》上的头版文章。前任英国王后是个预言大师,迄今为止她的“预言”都实现了,英国群众现在对前任王后非常崇拜,每次有她的专栏文章刊登,当天的报纸即使加印一倍也很快售罄。

凯瑟琳在今天的文章中分析了为什么英法联军会失败:法国人盲目相信马奇诺防线一定能防住德军的进攻,花费巨大,收获一点没有;德军从阿登森林绕过马奇诺防线这一招可以说非常精妙,堪称战略上的杰作;甘末林将军的战斗思维方式已经落伍,法国目前无人可以率领英法联军反败为胜;

军事上的劣势必将导致法国再次陷入战争,法国要想保存这一代的年轻人,只能选择投降,还必须尽快投降,减少伤亡人数。

这已经是法国第四次与德国(普鲁士)交战。拿破仑一世曾经打到过柏林,几十年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宿敌之战你死我活,拥有先进武器装备和先进战略指挥艺术的德军在欧洲摧枯拉朽,这种“打碎旧秩序”的疯狂必将重新塑造欧洲,会在欧洲形成新的政治秩序。而德国想控制他占领的所有领土属实不可能,欧洲历史上曾经想要统合多民族国家的大帝国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丘吉尔思考到这天深夜,终于下令,让皇家海军制订撤军计划,要从加莱和敦刻尔克撤走总数大概在40万人的英法比荷联军。荷兰投降后,有少数部队跑到比利时继续作战。此时,比利时与荷兰残部也在向敦刻尔克溃逃

皇家海军将撤退计划命名为“发电机计划”。

*

乔治国王最近这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凯瑟琳打个电话,时间掐在波士顿的中午。他知道丘吉尔有计划将英法联军撤回英国本土,他也赞成这个计划。英国在宣战后向法国陆续派遣了超过30万人的军队,就连贵族子弟众多的冷溪卫队都派了过去。德军越过色当后一路狂揍英法联军,目前英军已经有大概9万人伤亡。

国王看到伤亡报告都要崩溃了。

上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阵亡人数高达90万人,属国阵亡人数约30万人,可以说牺牲了整整一代优质年轻人。1914年英国人口4500万人,26年后的1940年,英国本土人口也不过4700万人。

一个国家重要的是什么?是人口呀!

国王很是焦虑,但他表达的太含蓄,因此凯瑟琳好几天后才明白过来他的恐惧:他怕亡国!甚至都有人建议王室跑路到加拿大来!

哈哈哈哈!凯瑟琳差点要忍不住大笑:好你个大英!

温柔小表妹当然要给他猛猛灌鸡汤:君主必须与自己的国土和臣民共存亡,荷兰卢森堡王室跑路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体量太小,无法跟大英帝国相比;挪威王室还在临时首都坚持,比利时王室也仍然坚守布鲁塞尔,如果大英王室跑路到渥太华,那么欧洲就真的全完了。

伯蒂表哥信了。

凯瑟琳明白他的想法,他其实不会离开英国,但他需要别人推他一下,告诉他要坚守国土。至于为什么是她,她想,可能因为她是一位预言大师吧。

不行,得找伯蒂表哥要一份顾问的费用。

*

肯尼迪大使打来电话,丘吉尔首相问他能否找美国海军借几艘军舰,他知道美国海军有不少军舰在北海和大西洋的公海上,希望能借大西洋舰队所有的驱逐舰和战列舰,以加快从英吉利海峡撤军的速度,并保护英国海军。

简单点说,希望美国海军担任警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