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2/3页)

汤母说着,遗憾地叹了口气。

汤婵听得津津有味,就这么走了一路,一行人顺利进了县城。

汤父中举之后,在县里购置了宅子,成亲之后到南下任官之前,一家人都住在这里。后来汤父外放,带着妻女上任,宅子就交给了族长看管。

大兴县四通八达,又地处京城周边,十分繁华热闹。驾车的车夫根据汤母的指示,很快到了汤宅。

汤母下了马车,看着熟悉的大门,不由感慨万千。

这里没有汤家在杭州府的宅子精致,与京城的庆祥侯府更是天壤之别,却承载着汤母人生中最好的一段记忆之一。

伍妈妈上前敲门,不一会儿,一位长相憨厚、面色黝黑的青年人从里探头出来,看到以汤母为首的众人,面露喜悦道:“婶娘回来了!”

汤母认出了来人,是族长家大房的二儿子汤传武。

“一路累坏了吧,快进来。”汤传武憨笑着替汤母开了门,“娘他们都正等着您呢。”

汤母笑着应下,带着汤婵进了门。

然而很快,汤母脸上的笑意就淡了下来,汤婵也挑了挑眉。

宅子里处处是人烟,竟是有人住着的。

很快到了正房,此时屋里乌乌泱泱聚集着一大家子人,见到汤母,其中最为年长的妇人热情地迎了上来,满脸是笑:“哎呦,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把弟妹盼回来了!”

说话的人是汤传武的母亲,族长家的大儿媳顾氏,汤母淡淡道:“嫂子。”

顾氏眼神一闪,似是没有察觉她的冷淡一般,上手就想把汤母拉到上首坐下,“快坐快坐,折腾了一路,饿了吧?先吃饭再说。”

“嫂子。”

汤母却是没应,她将手抽了出来,看向顾氏道:“你们之前未经过我同意便住进我家的宅子,这我就不追究了,毕竟我将宅子托付给了族长。但我之前信里已经说了今日会回来,你们还不搬出去,这就不太合适了吧?”

她直言不讳,没给顾氏留下丝毫面子,屋里的气氛不由一滞。

顾氏见汤母一回来便兴师问罪,心里也生出恼怒来。

她收起笑容,露出愁苦为难道:“唉……弟妹你别怪罪,我们也是没有办法,这几年家里添丁进口,老五也成了家,原先的宅子实在住不下,一时又寻不到趁手的宅子,不得不暂时借住在此。”

“你的信我们收到了,但着实来得太急,这一大家子,一时间着实来不及搬出去。不过你放心,等我们寻到合适的宅子肯定就搬出去,这段时日,就先委屈弟妹在我们原先的宅子凑合凑合——你也知道,那宅子离这儿不远,位置也是好的,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连墙面都新粉刷过,保证你住得舒舒服服!”

一直旁观的汤婵看得叹为观止,好家伙,光天化日之下,这是明抢啊!

“寻到合适的宅子肯定就搬出去”,那寻不到合适的呢,是不是就要一直住下去了?

汤母更是不气反笑。

世间早有吃绝户一说,即失了家中男丁的孤儿寡母会被宗族盯上,落得个被敲脂吸髓的下场,可汤母万没想到,这事儿还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汤父虽然不在了,可她大小还有个诰命在身呢!

汤母的视线落在顾氏身上的绸缎和戴着的金首饰上,这一家是有什么机遇发达起来了,或是寻到了什么靠山不成

顾氏感受到汤母的视线,不由得意地扶了扶金簪,对汤母道:“说来我家老五前年成亲,弟妹还未曾见过吧。”

她冲人群中一个十七八岁,气质一看就是官家小姐的姑娘招了招手,介绍道:“这是老五媳妇儿,”说着她放重了语气,得意道,“县丞家的千金。”

汤母猜的没错,顾氏一家之所以敢如此,正是因为有了新靠山。

汤家这一族算是实打实的泥腿子,除了汤父这个金凤凰,功名最高的就是过继汤父的老秀才。汤父金榜题名之后,拿出一笔钱财设置了祭田,用祭田的产出办了族学,想让汤家的孩子们多点机会。

这第一个抓住机会的就是顾氏的五儿子了,他十六岁就考中了童生,还被县丞看中,成了县丞的女婿。

不比县令是进士外派,这位县丞是当地大户人家出身的举人,与本地关系经营得根深叶茂,连县令也轻易得罪不得。顾氏一家子身为族长大房,底子本就不错,有了县丞做亲家,自然乘风而上,全家都搬到了县城,更是打起了汤母宅子的主意。

且不说汤母还会不会回来,哪怕日后汤母回来守寡,也是孤身一人,哪里用得上住这么大的宅子,不如给他们物尽其用。

再说他们可没有薄待汤母,得知汤母要回来,这不是赶紧给汤母另准备了住处,虽然小了些,但也绝对够一个人住了,而且确实认真修整过,花了好些银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