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女儿从苏州回来了。杨凡雁得去县城一趟。顺带收房。她这房子多年前就买了,一直是毛坯,没装。爸妈习惯住乡下。哥嫂来县城也有限。这次装修,一来是侄子侄女将来上中学,可能用得上,二来也个同学撺掇。那同学过去跟凡雁同桌,黑不溜秋地,人老实,轴,十多年前在工厂打工,失手打死了个人,进去了。前年出来没事做。办了个小装修公司。凡雁这单算照顾老同学,给了五万,简单装装。凡雁起得早,不到八点就到县城的家了。开门验收,马马虎虎,她对县城的装修技术本来就没抱太大希望,地板铺整齐、墙面洁白,卫生间厨房还算规整,她就满足了。凡雁把这儿当成最后的退路,自己的养老房。九点多钟,晶晶打电话来说起来了。她自小跟着爸。但志强基本不管,所以晶晶算是奶奶带大的。实话实说,老太婆人真不错,就是不知怎么养了个儿子不着调。这些年,志强没出去做事,地不种,工不打,乡下县里来回晃荡,据说现在是职业打麻将。凡雁就没听说他挣过钱。过去模样还算周正。凡雁那时候年轻,就图这点。现在呢,瘦,黑,人几乎脱了相,就是个大烟鬼。凡雁在县城的路上遇到过他,但没打招呼,她朝小路一拐,避开了。但心里却觉得:这人完蛋了。当然凡雁也不认为自己的处境比他好多少。她不指望窦城。他比她大。又是男的。八成活不过她。他离婚离得恨不得倾家荡产。因此,钱上面她也不苛求。她对窦城,只要求一份陪伴。当然在工作上他也帮了她许多,她做理财经理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她同样不指望晶晶。这个女儿存在的作用多半是名义上的。哦一—在这个
世界上她还有个女儿。仅此而已。从小不在她身边长大。说亲是谈不上的。但这二年,她能感觉到,晶晶成熟了。过去在电话能吵起来,现在冷静许多。她不到二十岁就生了晶晶。现在晶晶二十出头。她也还不算老。她们不像母女。更像姐妹。早上九点五十,杨凡雁到小区门口接了晶晶。母女俩一起去凤竹园吃早饭。本地早饭的特色是喝汤。玄参肉饼汤。或者就是吃面。口味还算清淡。但当地人又是爱吃辣的。凡雁觉得这一点很矛盾。一顿饭晶晶没跟她说几句话。晶晶在苏州的化工工厂里做事。因为凡雁自己没什么事业,所以她也很少问别人的事业发展。自己女儿也不例外。而且,这么多年,她跟晶晶形成一种默契。无论大小事。她不说,凡雁就不问。吃完饭,杨凡雁要带女儿去看看房子。晶晶不去。凡雁建议去河边走走。晶晶同意了。这几乎也是她们的“老节目”。河是全县人的骄傲。河对岸是矮山。河水青碧,这时节水面还算安静。到了夏天丰水期,则龙腾虎啸,蔚为壮观。全中国也很少有这样干净的河了。母女俩沿着河岸往西走,不到二十分钟,便进了老城区。
河面上架着座以船做基的浮桥。河对岸是个景点。两个人走过去,刚巧碰到一群中老年男人正在做准备活动,要下水冬泳。凡雁和晶晶在凉亭里歇了。凡雁从包里拿水给女儿喝。晶晶喝了一口,笑嘻嘻问
“你还跟那个男的在一起不。”凡雁一惊,但稳住了:
“哪个男的。”晶晶:“银行那个。”凡雁小声:“差不多。”
差不多也是当地人常用的口头禅。问什么都差不多。虚虚实实的样子。女儿问敏感问题,凡雁趁机反问:
“你怎么样。”
晶晶又咕嘟咕嘟喝两口:“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凡雁劝:
“眼光别太高。”晶晶开玩笑一般:“等会还要相亲呢。”
这是个新闻。杨凡雁报以极大兴趣。这会要拿出妈妈的权威了。逼急了,晶晶才说:
“我也不想相,家里老催,过年回来也就这点事儿。”
家里。不用说就是张志强他们家了。老催,无非希望女儿早点出嫁,他好“完成任务”。这些年,他没少打着晶晶的幌子找她要钱,美其名曰:抚养费。晶晶下学出去打工后,凡雁就直接给女儿了。其实杨凡雁倒希望女儿多读点书,学点本事,别那么着急结婚。就算找,也优先在外面,找志同道合年纪相当的男人,千万别走她的老路。可问题是,在苏州,晶晶除了年轻,长得也还算漂亮,还有什么筹码?恐怕晶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才有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叹。过年回来相亲,也是权宜之计。万一碰到好的了呢。凡雁问晶晶人在哪儿见。张晶晶:
“男方要上门,我没同意。”
凡雁的理解是,或许晶晶嫌她爹家房子破,没面子,过年,二叔三姑四姑家那些个人往来频繁,撞到了也难为情。于是凡雁自告奋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