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3页)

李世民倒是讨巧,这就是唐太宗评价汉高祖的原文,稍作了一些改动。

秦念继续修文。

武曌、赵匡胤、朱元璋、朱棣等人也纷纷发言,无一例外都是盛赞。

要是刘彻这么问,收获的评价很有可能褒贬不一,但汉高祖在后世各朝的风评都是相当高。

夸赞看多了,秦念反倒出现了一点逆反心理。

倒不至于说夸汉高祖的人多了,她就非要标新立异贬低一下。

【秦念:你们这是在写悼词吗?】

只是这么个夸法,真的好像在赛博上坟。

她决定还是不上坟了。

【刘邦:哈哈哈,看身后之名,岂不就是在看悼词?吾大慰矣!】

刘邦当然欢喜。

得后世如此盛誉,尤其是盛赞他的人多是声誉榜排名极高的皇帝,刘邦岂能不喜?

甚至他的民心都因为这些赞誉跃升数十名!

【刘邦:不知在秦皇之时,吾有何名?】

只差秦念没有给出评价。

这也是刘邦最想知道的评价——秦念是后世最晚的皇帝。

【秦念: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华夏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其他人,秦念的评价虽然也是称赞,却显得尤为收敛。

刘邦亦是收敛了笑容。

不是不喜,而是看到“华夏史”时本能地感觉到其中的厚重。

秦念已经多次以“华夏”代指各朝。

………

“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这半句不是秦念的评价,她直接引用那位对汉高祖的评价。

而她自己对汉高祖的评价——

【秦念:朕认为,汉高祖是华夏唯一一位出身布衣、并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的皇帝。】

刘邦再度开怀大笑!

这是他最喜欢的评价!

而在淮阴侯府外——

太子刘恒不仅哭,还是流着眼泪的真哭。

当然,还得大声哭。

前者哭给围观的黔首看,后者哭给府内的淮阴侯听。

守卫侯府的卫士们都觉心惊胆战。

毕竟被他们拦在门外的,是大汉的太子!

但这是淮阴侯的命令:不准任何人进门。

——虽然他们实际上忠于陛下,但此时显然应当听从淮阴侯的命令。

所有人都看得见天幕,他们当然知道淮阴侯口中的“任何人”其实就是指太子刘恒。

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他真哭啊!

此刻只能暗自祈祷淮阴侯尽快改变主意,迎太子入府。

韩信听不见刘恒的哭声。

他认为哪怕是站在门口,都会显得他迫切想要认刘恒为义子。

【刘邦:吾尤喜此言!】

朱元璋却是脸色相当难看。

他亦是起于布衣。

秦念此言,分明是说他忘记自己出身布衣!

但朱元璋却无法反问,一则他不知是否自己往后亦行汉武晚年之事,二则天幕限制不得提及此时史实。

【秦念:时间尚早,不如聊聊你过往的峥嵘岁月。】

现在提议聊过往岁月,就是水到渠成。

秦念点点头。

刘邦突然要求后世给出评价,应该就是在帮她引出这个话题。

同为打工人,就是应该互相配合。

没毛病。

【刘邦:朕之过往如何算得上峥嵘岁月?这怎么敢当呢?】

秦念啧了一声。

太对味了。

看看这个自称——

某、吾、朕。

搁这依次递进是吧?

她甚至看得出刘邦是在以疑问句避开禁止谎言的限制。

【朱元璋:不若先聊入关者王。】

这话当然是针对秦念。

朱元璋早就看出秦念对嬴政相当恭敬。

既然如此,他定然不喜言秦之过。

………

入关者王?

想到大秦亡于汉,嬴政当然猜得出这“关”指的就是关中!

【刘邦:这都是后事了,还是先说过往!】

刘邦得顾及始皇帝时期的自己,这是其一。

其二他了解人性,秦念此人出言无所顾忌全凭个人喜恶,俨然无论如何言语皆为民心所向。

事实也正是如此。

无论秦念说出何等怪诡的言辞,其民心皆稳居第一。

其所恶者,必为后人所恶。

还不仅是秦念治下之后人,甚至会影响后世汉帝所治之民。

刘彻的民心就常因秦念之言大幅波动。

这朱元璋明显对秦念有怨,既有可能是因为其国亡于秦念,也有可能是因为秦念多次夸赞大汉,有贬抑后朝之嫌。

既然如此,刘邦更不能介入其中恩怨。

【秦念:比如你年少时不事生产,不仅自己在家白吃白喝,还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去寡嫂家蹭吃蹭喝,蹭不到就心生怨恨?】

刘邦叹气。

他倒是想要避开与始皇帝的矛盾,结果这朱元璋一提入关,秦念立即就从对他的赞扬转变为尖酸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