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3/3页)

陛下也经常采用他的献策,在此之前没人听得懂他的谋略。

他也因此认定“沛公殆天授”,决定追随陛下,没有再去见景驹。

【秦念:确实捡了个大便宜。】

刘邦大笑:“子房,秦念先前之言必是激将之法,这才是他的真话!”

张良却不这么认为:“天幕禁止谎言,后世秦皇或许真认为臣名不副实。”

“这你就想错了,”刘邦得意道:

“规则有缺漏,秦念分明是以‘不能谋其国’为前提,才能说出‘或许名不副实’一词。”

“实则为大汉而谋,亦是谋圣!”

张良笑而不语。

………

年轻的张良冷哼一声。

对秦念这般前后不一的说辞,他极为不喜。

更不喜的,是明知这是激将之法,他还是受到了影响。

汉高祖一朝的张良可以辅佐刘邦,此世的他若是不事秦,却极有可能碌碌无为一生,正如秦念所言:

“既不能谋其国,也未曾谋天下民”。

“谋圣之称,或许名不副实”。

【秦念:第三次能攻下丰邑迫使雍齿逃向魏国,则是因为你去投奔项梁,项梁给你拨了五千卒。】

此时项梁正身处秦国旧都栎阳县。

秦灭楚之后,秦王政下令将各国的贵族与豪富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

项梁与族人就是被迁徙至此。

看到秦亡之后,项梁原本感叹秦虽亡,鹿却不归六国,而是到了布衣之手。

更是不平于历经数百“皇帝”之后,有秦念复秦。

他万万没想到,这汉高祖刘邦竟然“曾”是他的部下?

【刘邦:那时召平假传陈胜之令,封项梁为上柱国。项梁领八千人渡江西进,群雄尽去追随,陈婴、英布等人皆投奔于他,兵力竟有七八万之多!】

见民心因讲述过往而增长,刘邦摇头晃脑,说得起劲。

对于各朝的黔首而言,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读史。

如今天幕讲述秦末之争,许多人瞪大眼睛,不肯有半点遗漏。

茶坊酒肆的说书人,又哪里比得上汉高祖本人所述?

何况各朝的大多数百姓,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听一回说书。

【秦念:项梁认为秦嘉背叛陈胜后,立景驹为楚王是大逆不道,于是攻打他们。景驹死后你就投奔了项梁——所以项梁攻打景驹的时候,你在干嘛?】

此前刘邦可是先去投奔景驹,第二次攻打丰邑就是找景驹借的兵。

虽然没有攻打下来。

秦念这话当然是带点调侃意味:

刘邦该不会作壁上观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

【刘邦:在攻打丰邑,没打下来。景驹被杀,吾也只得转投项梁。】

嬴政静静看着刘邦这个逆贼谈反秦之事。

与逆贼相谈的是秦念,就不只是回忆“峥嵘岁月”,亦是在警示于他。

比如这个项梁——

项燕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