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起义?

秦念视谋逆为起义?

嬴政眉头紧皱, 但没有出言驳斥。

秦念于数朝之后复秦,所行之事恐怕亦是“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许多郡县的官员都被民众杀死”——

嬴政暂且按捺住杀心。

若是六国余孽作祟, 秦念应不会言“起义”之说。

何况代秦之汉的刘邦亦非六国余孽。

“出身布衣”。

………

朱元璋张口欲要追问“起义”之说。

可话到嘴边,竟是没能说下去。

他突然想起秦念此前那句“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

【秦念:萧何曹参原本都是县令的部下,他想杀他们,这两人却轻易逃脱,翻墙出去找你。你用帛写一封信附在箭上射入城内,沛县百姓竟然就都知道了信中的内容,杀死县令开门迎接你。】

嬴政没有在天幕上令泗水郡守拿人。

秦念言罪不及尚未犯罪之人,他若于天幕出此言便是驳斥秦念。

一县之地,竟然养出了这么一条“地头蛇”。

大秦各郡县又有多少“刘季”?

嬴政命蒙毅亲去沛县彻查, 不仅秦念所提及的反贼要一并带回, 最重要的是调查清楚为何县令会为亭长所制。

此外, 沛县县令为泗水亭长压制,如此废物,亦不足以任县令之职。

【秦念:这沛县,还有人依附于县令吗?】

沛县县令恐慌至极。

事实上, 大王命郡尉拿人时, 他就已经慌得紧闭家门, 就怕刘季就此造反,先杀他祭旗。

可他又怕刘季就此逃跑,待郡尉来捕其三族却找不到人。

现在嬴政改称皇帝、将“陛下”作为臣民对他的称呼的诏令,还没有传至此地。

嬴政也没有在天幕上言及此事,故而大秦境内未得诏令之处, 依旧多以“大王”相称。

刘季没有逃亡, 也不打算在此时造反。

“秦念要抓活的, 这未尝不是一条通天之路!”

刘季呼朋唤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天幕之现,反秦已无可能。

与其在外逃亡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搏上一搏。

就赌“祖龙”敢不敢用他!

【刘邦:唉。】

刘邦摇摇头。

狡辩失败。

不过也无妨,始皇帝应不会为这等小事杀他。

以泗水亭长的官职控制一县之地,又何尝不是体现了他的能力?

【李世民:许负相面之事,是真是假?】

先前所言的“神异”皆为一人之言,亦或数人同谋一事,仅止于一代帝王。

唯独许负相面之说,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文帝刘恒,延续数代帝王。

故李世民有此问。

倘若许负相面亦为假,这相面之说可休矣。

………

假。

秦念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很简单:

作为现代的皇帝聊天群,既然这么追究真实性沉浸感,那就一定会依据科学发展观。

最重要的是——

她多次反对天命论,甲方还继续雇佣她,显然这是尊重科学的甲方。

那大家手里的剧本就都应该尊重科学。

【秦念:《史记》《汉书》皆没有记载许负被封为鸣雌亭侯。刘彻,她封侯了吗?】

鸣雌亭侯最早见于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述《楚汉春秋》。

《楚汉春秋》是西汉陆贾所著,就是那个多次出使南越,劝赵佗臣属汉朝的陆贾。

他所写的这本书早已失传,只见于《史记索隐》等书。

秦念不认为许负曾被封侯。

《史记》明确记录了许负为刘恒之母薄姬、周亚夫两人相面,却没有记录许负封侯。

其次《楚汉春秋》记录的是“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然而汉高祖的太子是刘盈、更易太子时想的也是刘如意,不是刘恒。

他不可能因为许负对薄姬的相面给许负封侯。

许负为刘邦相面更是未见于任何正史。

既然许负的相术没有在汉高祖时期体现出来,那么汉高祖又怎么会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更别说东汉才有亭侯这个爵位。

至于汉文帝时许负给邓通相面的说法,这并不可信。

《史记》的原文是“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没有提及许负之名。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次算上,那么邓通和周亚夫的“相面”就有着相当惊人的巧合:

都是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发生的预言,都应验于汉景帝刘启时期,且都不是完全应验。

邓通之死在《史记》的记载是“寄死人家“,也就是死在寄居的别人家里,死前身无分文。

但他不是饿死的,因为“长公主乃令假衣食”,即馆陶长公主赐他衣服和食物。

而周亚夫虽然是绝食而亡,但时间和预言内容对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