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2/3页)

刘邦本就不可能再反,秦念何必如此?

【刘恒:项羽入关之后,范增劝项羽趁机攻汉。张良曾救过项伯,项伯连夜驱马到阿父军营中告知张良,想劝他速速离开,因此阿父有了转圜的余地。】

刘彻和刘秀试图讥讽秦念,反倒将其激怒,以至于牵连阿父。

故刘恒为阿父解围时,就只言解围之事。

………

现在被族人盯着的就变成了项伯。

“我现在还不认识张良啊!”

如今他们还在关中。

项梁因犯罪在栎阳县被逮捕、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平息案件后,项氏一族才暗中离开关中。

在这之后,项伯犯下杀人罪,被在下邳当任侠的张良藏匿,救了一命。

【刘邦:吾兄事项伯,定下儿女婚姻,得项伯于鸿门宴相救。也正是因此,项羽败亡之后,吾没有追究项氏旁系。】

项籍怒视项伯。

“你的后人亦得以保存,”项伯干巴巴地解释:“秦念的大将军就是你的后人。”

“你不帮刘邦,我怎么会败亡?”

项籍年纪虽小,但他又不傻!

“好了,不要争执,先商议如何应对此番项氏之危。”

项梁无奈道。

【秦念:你能从鸿门宴里活下来是华夏之幸。项羽被称作西楚霸王,但他也只能是西楚霸王。若社稷落于他手,以其无容人之心、及对百姓残虐无度,那才是天大的危患。】

突然被后世秦皇如此指责,项籍很不高兴。

项梁却是惊出冷汗。

西楚霸王?

此王……可是彼王之意?

想到“章邯降楚之后,被项羽封为治咸阳以西,定都废丘的雍王”,项梁更是惊恐。

【刘邦:朕犹喜此言!】

刘邦自是知道,秦念此言,应是欲断项羽反秦之路。

无容人之心,则谋臣武将不会去投靠项羽。

对百姓残虐,则民心尽失。

正如此刻刘邦再度上升的民心——

有项羽作对比,社稷归汉便是华夏之幸!

【秦念:只是朕现在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相信你入关后秋毫无犯、登记户口、查封仓库是为了等他,派将守关是防盗贼这种鬼话?】

【刘邦:因为传达这些话的人是项伯。项羽太信任项氏一族的族人,却不愿意相信谋士范增,这就是他的缺点了。】

项籍再次怒视项伯。

项伯:“……”

【秦念:更绝的是你问他谁告密导致他怀疑你,他居然反手就把曹无伤卖了,帮你肃清叛徒。】

刻意提及曹无伤的事,当然是秦念在为“项羽不可能反”铺砖加瓦。

按照项羽在历史上的人设,那叫一个恨秦入骨。

最重要的是项羽又不在群里,秦念不可能说服他不要反秦。

要想让项羽降秦,那就只剩下一个选择:

断项羽反秦的一切后路。

无容人之心、对百姓残虐无度、轻信刘邦之言。

甚至连叛徒都会被项羽出卖。

【刘邦:哈哈哈,吾也没想到项羽竟会如此坦诚!】

【秦念:还是读书读太少了。】

少年项籍面红耳赤。

伯父项梁教导他读书,他没学成就不学了,现在是在学剑。

【秦念:由于楚怀王熊心想要按约定封你为关中王,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并架空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范增劝他将你封在巴蜀,结果又是项伯,收了张良的财物后就劝项羽将汉中也封给你。】

秦念看楚汉之争的历史时,都不得不感慨刘邦能赢,运气是真的逆天。

但凡张良没救过项伯,但凡项伯不那么吃里扒外,但凡项羽政治智商再高一点——

刘邦怎么可能那么顺利地成为最后的赢家?

………

范增摇摇头。

他原本亦有反秦之志,可当看到项羽如此轻信族人,项梁又死于骄兵,他还是决定继续隐居。

只看项羽听信项伯的谗言,范增就知道这就不是他应该去效忠的人。

项氏一族看着“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并架空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皆瞠目结舌。

不是惊于项籍竟然有如此权势。

而是惊于项羽“架空”楚王,有如此谋逆之举,项氏一族如何在六国遗民中立足?

【刘邦:这些财物是吾赐给子房的金百镒、珠二斗。可惜子房助吾获取汉中、又劝吾烧毁栈道之后,就回到韩国事韩王,吾与子房再遇,已是吾还定三秦之后。】

韩信兵仙之称,在秦念讲述他的功绩时已为各朝各代之人认可。

张良谋圣之说,则在刘邦的不断提及间,也逐渐变得清晰。

当然,秦念之前那句“名不副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大多数黔首都不能像刘邦那般看出那句话里的“不能谋其国”是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