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3页)
嬴政看向少府。
少府主动领命,并请求征调墨家弟子协助。
“可。”
大秦一统之后,始皇帝没有采用墨家的兼爱非攻,依旧积极备战。
秦墨早有离秦之意。
但天幕初次出现,却告知所有墨家弟子:
百家凋零,唯有儒家独大,最终华夏不断衰落,以至于华夏如同“夜郎国”面临三境强敌。
此时始皇帝兴建百家学宫,欲再兴百家。
秦墨众人商议之后,最终决定留在咸阳。
墨家之学,不能凋零。
【刘彻:“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有何益处?】
和不管东西好不好用,先拿到手再说的嬴政不同。
刘彻致力于先弄清楚他所有不懂的东西。
正如他多次以策问的方式向有才能的人征求答案一般。
【秦念:知识被垄断,察举制和科举制所征得的人才,则多出自世家。“凌驾”于皇室之上的五姓七望就是这么来的——不管朝代怎么更迭,官吏依旧出自这些家族。】
【秦念:朝代更迭影响不到他们的地位,这些世家门阀也不会顾及国家的死活,所以卖国求荣、损国利家者比比皆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刘彻:竟是这般缘由。】
刘彻扫视朝中大臣一番,冷笑一声。
他和汉室的先帝们不同,不会因为其过往的功绩又或是其家世背景,就重用某些人。
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没有能力,就罢官。
犯下大错,就去死。
如今得知门阀世家不会顾国家的死活,正如李唐皇室势弱之后,五姓七望竟然敢拒绝皇室联姻——
刘彻已经明白察举制的弊端。
权贵与大臣所举荐的“孝廉”,究竟是真的孝廉,还是世家的蠹虫?
难怪现在获得的人才,相比刚确立察举制时要废物得多。
待天幕结束,就让张汤去查查。
这几年的“孝廉”们,都来自于哪些“世家”。
………
刘秀额上沁出冷汗。
他虽然重视整治官吏,赏罚皆从重。
但和武帝不同,他对不犯错的官员相当优待。
武帝更重视能力,故而常有官员因无能而无罪被免,但他不会这么对待无能的官吏。
刘秀更喜“德行优先”,对察举制举荐之人比起能力,更重视“孝悌”“廉直”。
细想这些年各地举荐上来的人才,竟几乎全是些士族子弟!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只是他能够复兴汉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世家的支持。
“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秦念此言,针对的极有可能就是他复兴之后的大汉。
………
朱元璋想到的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儒家”。
朝代更迭,儒家仍盛。
卖国求荣、损国利家——
宋朝亡国之时,不就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
朱元璋其实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故而将科举的考试内容严格限定于四书五经,以朱理学注疏为准。
可如今大明依旧贪腐不绝,难道依旧是世家垄断知识之故?
【赵匡胤:贞观年间纸张已经普及,又有科举制选士,为何还有五姓七望?】
李世民紧盯天幕。
这正是他急需解决的问题。
【秦念:这时的五姓七望相比鼎盛时期早已衰落,其中就有科举制的原因。】
【秦念:但知识还不够普及,平民少有读书的机会,士族有着碾压平民的教育资源。】
【李世民:还请秦皇详谈如何普及知识。】
李世民只需回想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就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确实依旧是士族占优。
【秦念:办学。你朝的官学基本只招收官员子弟。若想普及教育,最好的办法是兴办官学至各乡甚至各里,让所有平民都可以入学。】
【李世民:……此举不可为,如何能兴办如此多官学?】
【秦念:乡学里学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几个老师,一个小院足矣。】
【李世民:纵使每乡一师,你可知大唐有多少乡?】
李世民皱起眉头。
他不是怀疑秦念的能力。
正是相信秦念,所以猜测秦念时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可李世民却想不出大唐如何办到此事,这是否意味着他远不如秦念?
【秦念:里学,只需要老师认字,能对幼童做基础的认字启蒙即可,可以让备考县试的考生任职。】
这“里学”代入现在,指的其实就是小学。
在严重缺乏老师的时候,可以让备考中考(县试)的学生担任小学(里学)老师。
没错,秦念眼中完善的科举,最基本的要求是全民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