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2/3页)

“太宗皇帝与万民都在等待陛下的决议!”

【刘邦:朕方才遣人去问了皇后,她会负责推行科举制一事。】

皇后吕雉看了这行字半晌。

陛下此言,便是公告天下,将刘恒亲政之前的大汉托付给她。

坐在母后身边的刘恒很是乖巧。

他知道在亲政之前不能对母后有任何忤逆。

【刘秀:朕遵高祖之志。】

天下初定,刘秀本不该使得天下动荡。

但初定之时,也恰是最好拨乱反正之时。

【赵匡胤:我朝亦会设法提升女子地位。秦皇,县学是男女同窗?】

秦念不惊讶赵匡胤的果断,甚至还进一步询问起县学内是否男女同窗。

虽然宋朝很多方面都受到后世诟病,但很反常识的是:

宋朝女子的地位高于唐朝。

宋女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主动申请离婚,而唐朝只有休妻与和离;宋女的财产继承权也高于唐女。

唯有公主的地位是唐朝高于宋朝。

秦念讨厌宋朝的怂,但宋朝发展的商业确实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了短暂的陡升。

但宋朝对外战争屡屡失利,就兴起了看似“匡正士风”、实则“卫道女德”的理学,致使明清时期女子地位降至史上最低点。

【秦念:从县学开始,学校需为学子提供免费的食宿。宿舍应分男女,但课堂不必分开,毕竟日后亦需同朝为官。】

【赵匡胤:此言甚是。】

一郡之地一县学,对于大宋而言不算负担。

赵匡胤与众臣商议,官学可与秦念所言的科举制并举。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依旧入国子监,可直接参与国试。

众臣无异议。

赵匡胤再度阅览一遍声誉榜。

赵姓皇帝的声誉排名,已足以说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后果。

再等等,改制的时机未到。

【秦念:祖龙?】

【嬴政:可。】

【秦念:再代秦民谢过陛下!】

【嬴政:……】

看着小幅上升后,依旧群里垫底的民心,嬴政面无表情。

民心若是纹丝不动地垫底,他不会在乎。

这种“如升”,反倒令他不喜。

——秦人的民心上升却不多,是因为他们并不能理解“科举制”意味着什么,他们更在乎眼前繁重的赋税与徭役。

………

现在没吱声的就只剩下明朝的两位皇帝。

秦念也没主动去找他们。

大明自有国情在,朱八八要是因她几句话就愿意尝试提升女子的地位,也就不会整出“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的祖训。

至于朱棣——

朱元璋不松口,朱棣哪敢应声?

他俩不说话才符合人设。

【秦念:说完了科举制。二凤,剩下的时间,想要追忆过往峥嵘岁月,还是历数功臣?】

和汉武帝晚年发的一系列癫不同,唐太宗并没有做多少离谱的事情。

就连边关政策,更多也只是在时代局限性下,信了儒家“柔远人”的鬼话,以至于同化突厥的进度条一动不动。

佛道之争、土地兼并等问题之前已经说过。

如今要拖时间,就只有以上两个话题。

和刘邦的时间点太晚不同,二凤的时间是贞观四年,这两个话题究竟聊哪个……

秦念猜会是历数功臣。

【李世民:功臣!】

果然是功臣。

至于秦念为什么不直接谈唐太宗的过往岁月,那是因为根本没有切入口。

她总不能莫名其妙就从隋开皇十八年夸二凤夸到贞观四年。

这完全不符合她的人设。

【秦念:贞观十七年,你命阎立本绘《二十四功臣图》陈列于凌烟阁,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此番是太上皇于凌烟阁设宴,邀请了十几位重臣。见到天幕所言,诸重臣皆齐齐看向他们敬爱的陛下。

画功臣像进行表彰并非始于陛下,最早是汉宣帝于麒麟阁设十一功臣。

其中排名第一的正是霍光——因子嗣谋反未署其名而是署其官职: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

李世民目不转睛地望着天幕。

既然列的是二十四位功臣,宴席内这些重臣必然不是全部列于其中。

他实在不敢回应诸人的目光。

【秦念: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二十四人都谈一遍,就聊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功臣。】

【李世民:这是自然。】

李世民暗自松了口气。

贞观十七年才排的名单,倘若秦念现在就全部说出来,于他治政反而不利。

【秦念:首先是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

【李世民:玄龄善谋,如晦能断,皆朕之良相,如朕之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