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刘秀:……】

刘邦暗叹。

有着“无论怎么输都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 他对项羽的诸多败绩就都不值一提。

“战略上善于采纳张良韩信等人的谋划”,也算得上秦念对他的赞誉。

可偏偏秦念此人极喜褒词贬用,刘邦就无法确定这段话的重点究竟是后半段, 还是前半段的“一输再输”。

秦念的目的若是在贬低于他,这“善于纳谏”或许就该理解为“拙于战略”。

这秀儿怎么就不听劝呢?

刘邦却发现自己的民心排名略有上升。

——百姓显然不会想这么多,只会认为后世秦皇在夸陛下“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吾能建立功业,赖三杰之功也。】

秦念曾提及“汉初三杰”中包括张良韩信。

称帝后,刘邦曾于南宫论如何得天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显然这第三杰就是萧何。

刘邦决定以退为进。

看似将功劳归于三杰, 但是能够用这三杰,又何尝不是他刘邦之功?

这便是暗合秦念说他善于采纳他人的谋划。

【秦念:能够分辨谁的策略更加正确,这也足见你的战略眼光。】

秦念早就看出刘秀是在为刘邦挽尊,于是故意语焉不详,想看刘邦有什么反应。

如果刘邦直接自夸, 秦念就要嘲讽他差点听信郦食其的策略分封六国。

但刘邦将功劳归于汉初三杰, 却是让秦念想起汉高祖的南宫之论。

知人善用其实是极为罕见的优点。

听从萧何的进谏放弃与项羽开战, 入汉中称王暂避锋芒,再按韩信的建议还定三秦,后从张良之策调动英布、彭越、韩信袭扰项羽后方,自身于荥阳成皋一带吸引项羽的主力。

最终垓下一战亡楚,大汉一统天下。

………

刘秀这才放下心来。

不愧是高祖,借秦念对张良三人的喜爱,规避被进一步讥讽的风险,获得真正的赞誉。

吃两堑长一智,刘秀再不会这般贸然出言。

【赵匡胤:还请秦皇详说战略之事。】

赵匡胤敏锐地察觉到秦念的战略战术之说于他有大益,连忙询问道。

他急切期盼大宋也能于异族占据战略上的优势!

【秦念:战略指的是全局性的政治目的。比如二凤起义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经略天下,所以坚决反对撤回太原。反观项羽,他只是盲目地谁不听从他就攻打谁,战略几乎没有,多胜犹败。】

【秦念:老赵,你的战略选择其实也没有问题。你那边的情况现在不能提,还是等你的话题再说吧。】

【赵匡胤:朕谨待秦皇之议。】

赵匡胤心中一寒。

从秦念的话语,他看出自己的北伐之策极有可能未能功成。

既然战略选择没有问题,为何没能像汉高祖那般立于不败之地?

难道战略只能确保不败,而不能取胜?

【秦念:战略是所有明君必备的技能,朕也不多说了。】

各朝皇帝大多暗喜。

秦念此言,分明是暗指群里都是明君,都有战略这一“技能”。

刘盈无法对号入座。

他遭遇过秦念的正面嘲讽,且嘲讽之言还极为难听。

【刘彻:朕的战略如何?】

【秦念:……】

没见她说“不多说了”吗?

这刘彻怎么就这么喜好邀功自夸?

但汉武帝确实是这个性格。

若不是喜好夸耀武功,他又怎么会执着于到处征战以开疆拓土?

在那个儒家已兴的时代,主和已经算得上主流,都丝毫动摇不了汉武帝的征伐之心。

不过就算这位打工人扮演的汉武帝很欠,秦念也没法否定汉武帝的战略眼光。

甚至不得不加以赞誉。

【秦念:对外以攻代守,主动夺取战略资源与贸易通道;对内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为对外征伐提供极高规格的保障;外交上恩威并施,经略南北西三境。】

【秦念:汉武拓边之功,虽百世不可泯。你的战略眼光,自是古之第二。】

【刘彻:哈哈哈哈哈!】

古之第二!

刘彻极为得意。

他要是不这么问一句,哪能听到如此高的评价?

唯有“汉武铸魂”胜于此次评说!

至于古之第一……

刘彻怀疑秦念自认第一,于是不愿意追问,免得让秦念借机自夸。

【刘邦:第一是谁?】

刘邦觉得自己不是不能争一争第一。

——他可是被夸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