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这话秦念还真没法反驳。
朝鲜之所以内乱, 确实是因为大汉足够强势,强到哪怕朝鲜起初打了胜仗都还是想称臣求和。
称臣失败后被汉军围城攻打了一年多,朝鲜的内乱才彻底爆发, 朝鲜王右渠为大臣所杀。
能够保障远征汉军一年多的后勤,且还有余地无需撤兵,这就是汉武帝的本事。
那她就只能直接夸唐太宗的战绩。
【秦念:二凤十七岁的时候,就献策以旗鼓设置疑兵,救前朝皇帝于突厥重围之中。】
【秦念:等等,说到皇帝陷于异族重围,朕就想到一位故人。】
【刘邦:……】
【刘彻:……】
刘邦无奈。
他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被刘彻牵连。
甚至已经快习惯了。
大汉的武帝过于桀骜,喜好与后世秦皇针锋相对,他又能怎么办?
【秦念:十八岁时, 二凤就率精骑突入万众敌营之中救出他爹李渊, “射之, 所向皆披靡”,与李渊合力大破敌军。】
李渊动容。
通过秦念的言语,他仿佛回到十五年前的战场上。
他深入高阳贼酋魏刀儿的敌营,万分危急之中是世民率骑兵来救。
“世民, 你一直都是我最优秀的儿子。”
当初不主动更易太子, 或许也是因为世民太优秀了, 优秀到最能威胁他的地位。
“阿耶……”
李世民泣不成声。
此前阿耶以他为傲,李世民不知阿耶是放下了对他的芥蒂,还是身为太上皇不得不如此。
可阿耶现在此言,却分明是有感而发。
【刘彻:现在还看不出他的用兵之能。去病十八岁时就与轻勇骑八百脱离大军数百里,独自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
霍去病:“……”
他并不希望陛下在与秦念起争执时提到他。
那“一家三口”之说, 他实在不想再见到。
【秦念:你曾想教导霍去病孙吴兵法, 被他以“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婉拒,你是被他嫌弃了吗?】
霍去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关键在于如何随机应变,不必学古代的兵法”。
秦念就是看不惯刘彻的得意,所以拿这事讥讽他。
【刘彻:……】
霍去病皱眉。
对战匈奴都没这么头疼过。
他若人在长安,必然会劝陛下不要与秦念相争。
陛下不知后世之事,而秦念却熟读史书。
军情如此不对等,何必逞口舌之利?
此外,他说那句话只是认为古代的兵法不适用于此时对匈奴的反守为攻,并无“嫌弃”之意。
陛下何故默认?
【秦念:二凤十九岁,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人阻击义军,李渊想撤回太原,二凤“号泣于外,声闻帐中”,才劝住李渊。】
霍邑之战,《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旧唐书》也有明显的出入。
前者将功绩基本算在李渊头上,说是李渊向李建成李世民问策,其他部下都说要撤,李建成李世民都认为不能撤,李渊采纳儿子的建议。
后者则是将功绩都算在李世民头上,直言想撤的是李渊,是李世民坚决反对。
两相结合,秦念认为就是李渊想撤,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劝下。
温大雅一直在努力美化李渊,假如李渊真是在问策,温大雅应该会美化为李渊力排众议,坚决不撤退。
当然,这纯属秦念的猜测。
如果有群成员反对,那就是唐太宗改史误导了她。
【刘彻:这李渊怎么总是想逃?】
刘彻强行忘却去病对他的嫌弃。
那才不是嫌弃!
高祖要是遇见年轻的韩信,难道就能教韩信兵法吗?
去病少年时就成为他的侍中,刘彻极为喜爱这个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少年将才。
若是去病因卫青被打伤而射杀李敢,他毫不怀疑自己会以“鹿撞”来庇护他。
在刘彻眼中,去病就是更加恣意、能够亲逐北胡的自己。
曾有人私告去病贵不省士,在塞外时士兵乏粮不能自振,去病却还在军中蹋鞠;还军入塞时,他赐给去病的粱肉都没吃完,去病宁愿将剩下的粱肉丢弃,也不愿赐给饥饿的士卒。
刘彻听闻后却完全没有责怪去病,下一次出征依旧为他单独准备数十乘物资。
贵不省士,是因他刘彻而贵,亦是因他的宠幸而不省士。
全然不似卫青,只类他。
刘彻如何不喜?
他才不会在乎那点“嫌弃”!
【李世民:阿耶不是逃,只是对形势的判断不够准确。】
【秦念:不够准确?是指他被宋老生一冲就溃败退军,剩下你带着两千骑冲散隋军平定霍邑?】
既然李世民的扮演者认可“李渊想撤”这个说法,秦念也就继续沿用《旧唐书》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