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2/3页)
原本的晋阳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在将近1500年的时间里经历无数战火,在各朝各代的修缮扩张中形成的巨城,远不是赵光义新建的太原所能比拟。
还有不少人给赵光义洗白,说是新建的太原城地理位置优于原址,但《宋史》明确记载:
“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边部云。”
赵光义平定太原后,担心(太原)依赖地势险要(形成割据),将州治迁移到别处,驻扎精兵来控制边境部族(契丹)。
这话就已经明确说明:原址地势更加险要。
【秦念:后世汴京沦陷,皇帝、太上皇等皇室都被异族掳走,受尽羞辱,也与晋阳被毁有极大关联。】
秦念还看到有人说:面对金军的围攻坚守了八个月,可见新太原防御北方异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旧城逊色。
在看到那句话时,她觉得深受震撼。
旧城面积是新城的约四十倍,可容纳的驻军数量远超新城,更有赵光义亲自认证的地势险要。
两者的防御能力能是一个档次?
换做是旧晋阳,绝不可能在八个月内被攻下,或许汴京就不会沦陷得那么快。
——赵光义能在三个月内攻下太原,是因为赵匡胤不仅三征北汉,赵匡胤在位期间还经常让宋军袭扰北汉,也有北汉将领主动降宋。赵匡胤还将北汉俘虏迁徙到其他地方,极大削弱了北汉的军事实力。
仅看自毁太原,就足见赵光义的战略眼光完全是灾难级别。
【赵匡胤:宋帝……被异族掳走?!】
赵光义面白如纸。
方才被讥讽自毁城墙时,他甚至还在内心反驳,认为毁掉太原算不上过错。
相比武将占据太原威胁中央,不能据守坚城抵御辽国的弊端可以接受。
大宋强于辽国,又何需太原之固?
他完全没想到毁城的后果竟会如此惨重!
更令赵光义绝望的,是秦念说出毁城后果之前,汉武帝刘彻就指责他是“古所未见的蠢物”。
就连兄长也是在教导赵德昭不能毁太原。
赵德昭被立为太子,赵光义表面上感激于二哥留他性命并想保他富贵,可他心底又怎么会真的无怨?
若无天幕,他就是下一任宋帝,宋太宗。
可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汴京沦陷,他的后代为异族所掳,受尽羞辱!
【秦念:你以为赵宋皇帝的声誉排名怎么能低到这种地步?】
秦念不确定声誉榜的具体排名。
但能确定至少有三人的排名非常低。
【赵匡胤:竟是如此……是朕的过错,是朕不该因为偏爱,而看不到光义如此不通军事。】
赵匡胤声音颤抖。
那垫底的赵佶、赵桓,都在印证秦念所言。
皇帝、太上皇,刚好是两个皇帝。
被异族掳走受尽羞辱——
也唯有这等屈辱,才会让这两人声誉排名低于二世亡国的胡亥杨广!
………
嬴政看着与赵佶赵桓毗邻的胡亥,面色阴沉。
赵匡胤因偏爱选了赵光义这个蠢物继承皇位,难道未来的自己也是偏爱胡亥,选了这么个亡国之君当太子?
考虑到需要在胡亥入群时确定继承人,嬴政必须尽快决定皇储。
因李世民、刘邦原定的储君都不是最优秀的继承人,嬴政将除胡亥以外的诸公子皆列入考校名单。
但在话题轮到自身之前,嬴政不会册立太子。
——他不知道秦念是哪个子嗣的后代。
【秦念:岂止是“不通军事”?赵光义蠢得出奇的行为可远不止如此。强攻太原之后,居然不休整军队也不论功行赏,突发奇想直攻幽州。】
【赵匡胤:就没有将领劝阻于他?】
赵匡胤知道这么做会有多高的风险。
而秦念这般口吻,更是预示着一场惨败。
【秦念:呵,几乎都不赞成,但赵光义还是坚持伐辽。】
秦念没有把唯一赞成的殿前都虞候崔翰说出来。
在赵光义手下变得有失水准的宋将,她都愿意怜悯一二。
还是那句话,《宋史》的隐史改史实在太过严重。
宋将在赵匡胤时期和赵光义时期的表现有着巨大差异,秦念认为是赵光义这个变量导致宋军战斗力骤降。
【朱棣:应是得位不正,故而想要以战功证明己身,可惜无能。】
此前父皇已在天幕之上声明已册立他为太子,朱棣得位已经从不正变得不能再正。
如今看赵光义之举,朱棣已不必避讳。
【秦念:你倒是深有感触。】
【朱棣:……】
秦念说造反登基不倡忠君,老四也是被提及的皇帝之一。
那时朱元璋就明白老四是夺侄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