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2/3页)

【秦念:而且说了也没用,异族亡我之心不死,灭完一个异族还有无数异族虎视眈眈。唯有不断进取,华夏才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赵匡胤:朕痛悔之!】

赵匡胤红了眼眶。

他万万没想到,只是为了关押罪犯的“贼配军”,最终竟然成了神州陆沉的开端!

【秦念:你所在时期,“刺配”还只用于“特免死罪”的重犯,虽然其中有些“重罪”朕并不认可。可没过多久,你朝的刺配条款就已经高达两百多条。】

【赵匡胤:……为什么会骤增至于此?】

此时的刺配重罪不过不到五十条,怎么到后期竟然会激增至此?

“贼配军”的后果太过惨重,赵匡胤绝不可能继续施行。

但刺配条款的激增,其中必然还有他没有发现的隐患,所以他必须问。

【秦念:你制定折杖之制,将笞、杖、徒、流折算为杖刑执行。】

宋太祖在建隆年间颁布折杖法。

其目的在于“递减流徒杖笞之刑”——减轻流刑、徒刑、杖刑和笞刑的刑罚:

笞刑、杖刑折算为数量更少的臀杖,执行后就即刻释放。

徒刑是指坐牢或者在当地干苦役,折算成脊杖后也立刻释放。

流刑是流放,折算成脊杖后可以在当地服苦役,不会被流放几千里。

只有免死的死刑犯才会被刺配,终身服役。

看起来是不是很人性化?

事实上却隐患重重。

【赵匡胤:有何不妥?】

【秦念:你还记得你搞贼配军的初衷吗?】

【赵匡胤:重罪应用重典,但轻罪……慎刑轻罚有何不妥?】

【秦念:事实却是原本只是徒刑几年的中罪,十几、几十的脊杖打下去,对于或死或残的那批犯人,你还不如让他们服徒刑。】

【赵匡胤:朕不知此事!为何无人与朕道说?!】

赵匡胤惊怒交加。

这话甚至是对赵光义所说,这还是他第一次直接质问弟弟。

赵光义任开封尹多年,不可能不知此事!

赵光义却只能沉默,无以作答。

此前他的储君之位本就不稳定,他又怎么会说出折杖法的弊端,去得罪众多权贵豪富?

【秦念:被打残打死的都是些平民。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官吏们怎么可能告诉你折杖法的弊端?】

【赵匡胤:……】

赵匡胤一向自诩极懂人性。

而在此刻,他才发现他过于自负。

他自认是爱民、施行十几年都为百官称颂的折杖法,居然成了虐民之举,还成为如“赃罪从宽”一般利于贪官污吏的政策!

十几年来,他对此一无所知。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阶级间的利益不会完全一致,有时候还会截然相反。”

赵匡胤终于切身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残酷的真实。

光义既然知道此事,为何登基之后也没有作出改变?

【秦念:对于大多数没被打残打死的平民,折杖法也是“善政”,也就不会激发民愤,甚至会加以称颂。】

其实不只是得益的平民。

就连有亲友残疾或死亡的大宋百姓,他们也不会责怪陛下。

因犯罪受刑本就低人一等。

陛下的折杖法又确实有许多人受益。

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家运气不好,又或者说是天意惩恶,亲友才未能挺过来。

怎么会去反对折杖法?

但那是之前。

在看到“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时,大宋的百姓们终于发觉不对劲。

【秦念:只要身体素质够好,或者背后有贵人撑腰,再或有足够的金钱贿赂官吏,笞、杖、徒、流四种罪行这些人想怎么犯就怎么犯,你还想大宋的道德水准能提上来?你做什么梦呢?】

在秦念看来,宋太祖的本意是好的。

但本意好有什么用?

事实就是折杖法以□□刑罚替代自由刑,催生了巨大的腐败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常能见到大宋的“衙内”们横行霸道,带着仗势欺人的走狗们欺虐百姓。

归根究底,就是宋法对这群人根本没有威慑力。

【赵匡胤:是朕思虑不周。此次天幕结束,当即刻修改《刑统》。】

【秦念:宋法对权贵的纵容助长虐民,虐民使得“盗贼蜂起”。面对盗贼蜂起的乱世,宋帝就不断加刑,将被迫起义的农民刺配充军,防止他们再造反。】

【秦念:冗兵愈重,大量的贼配军及其后代被视为“贱籍”,这些“贱籍”的生存环境恶劣,最容易当逃兵再聚集为匪,使得“盗贼蜂起”更加严峻。于是宋帝不得不继续加刑以应对“乱世”,造就更严重的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