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秦念沉思。

吐蕃和突厥不同。

咸亨元年, 也就是唐高宗泰山封禅的四年后,吐蕃就入侵西域,“吐蕃陷西域十八州, 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

唐高宗放弃安西四镇后,派薛仁贵率兵十余万讨伐吐蕃,于大非川战败,丢失吐谷浑之地。

到仪凤三年,吐蕃与西突厥联手进攻安西,李治派李敬玄与吐蕃战于青海,大败,丢失日月山。

大唐对吐蕃最大的劣势在于地理因素。

吐蕃位于青藏高原, 对李唐和武周都天然占据优势, 可以随时袭击西域、吐谷浑等地, 甚至唐玄宗时期吐蕃还联合南诏攻打蜀地。

而想要攻打吐蕃,就要同时面对地理劣势与超远后勤两大难题。

到武周的圣历年间,由于日月山的丢失,从关中上青藏的要道被吐蕃占领, 反倒是吐蕃可以随时东侵。

好在虽无地利, 却有人和。

【秦念:二凤, 你不把吐蕃打下来,反而和亲资敌,你看你给后人留下多大的麻烦。】

在说出如何应对吐蕃之前,秦念照例先调戏一下二凤。

【李世民:朕不会再犯此错。】

李世民深知未来的自己选择与吐蕃和亲而不是攻打,必然是因为难以攻占。

他有开疆拓土之志, 若是能覆灭吐蕃, 他怎么会选择和亲?

但正如秦念所说, 异族必然成患。

他不在大唐强盛之时处理这一隐患,隐患不会消失,只会继续威胁他的后人。

【秦念:吐蕃大相噶尔·东赞死于乾封二年,吐蕃赞普芒松芒赞于当年亲政。芒松芒赞曾试图制衡权臣,不久后失败,被迫任命噶尔·东赞长子为相,此后噶尔家族垄断军政权。】

【李治:竟有此事?!】

李治大喜过望!

这不就是说吐蕃明年就将有内部动荡?

至于此时的吐蕃赞普并非“芒松芒赞”,李治猜测应是唐时与秦念时期对此人的称呼不同。

【李隆基(56):朕尚不知此事,你又从何得知?】

【秦念:考古。】

【李隆基(56):你考古……】

李隆基本是疑惑于秦念就算是“考古”,也不该“考”出大唐都没有记载的吐蕃往事。

——他理解的“考古”是“研究古代历史”。

但刚说出三个字,他就已经明白秦念是在说什么。

在中原是“考”不出来,但不代表秦念不能在吐蕃之地“考”出来。

这秦念所在的王朝,竟是已然吞并吐蕃?

【朱棣:秦皇,你还真是……一视同仁。】

和今天才入群的李隆基不同,朱棣清楚秦念口中的“考古”究竟是指什么。

考虑到话题或许很快就要轮到自己,朱棣换了个更为委婉的词汇。

吐蕃之地在此时被称为乌斯藏,被元朝吞并,如今隶属于大明。

他当然猜得到秦念应是在吐蕃“考古”出这等史实。

朱棣更没想到的是,秦念“考古”时居然真的不仅是为了陪葬品,还会去了解陵寝中的史实。

哪怕是没有用处的他国史实——

若无天幕,了解吐蕃的史实又有何用?

………

秦念知道李隆基和朱棣的扮演者是故意表达误解。

真敬业啊。

芒松芒赞想要制衡权臣,是出自敦煌藏经洞所出的藏文文献《吐蕃大事纪年》。

敦煌藏经洞是用于封存文物的佛教禅窟,并没有棺椁,不是墓葬。

【秦念:芒松芒赞挣扎的时间应该很短,因为在咸亨元年四月、也就是乾封元年的四年后,吐蕃就攻陷龟兹拨换城。】

【秦念:李治,你想要围魏救赵,就派薛仁贵率五万大军讨伐吐蕃,于大非川大败,吐谷浑地区全部丢失。】

【李治:薛仁贵为何会败?】

在李治看来,薛仁贵在随同阿耶征高句丽时扬名军中,得阿耶重用镇守玄武门。

永徽五年山洪至万年宫,宿卫奔逃之际,唯有薛仁贵冒死登门框高呼警示宫中,他才得以免于为山洪所沦溺,可见薛仁贵之忠。

显庆三年开始,薛仁贵征高丽,屡立战功。

龙朔元年赴天山击九姓突厥,三箭定天山。

如此战功赫赫的大将,怎会在征吐蕃时失利?

即便未能功成,也不应大败失地!

薛仁贵望着天幕,不知该如何是好。

【秦念:跟他关系不大。只是你让郭待封这个自视甚高的废物当薛仁贵的副将。他违抗薛仁贵之命擅自领着辎重前行,结果军粮辎重全部被吐蕃伏军所劫掠。】

【李治:……】

李治额角抽疼。

军粮辎重被劫掠,也就难怪薛仁贵会大败。

武照连忙安抚陛下:“此事尚未发生,不用郭待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