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2/3页)

曾与李显一同逼宫皇后,不可信。

武照笑意愈深。

这是陛下怒于李显三人的昏庸,更是对她的信任。

文武百官皆大惊,陛下未与任何人商议,就这般宣告天下,甚至是宣告各朝——先帝也能看到。

太宗皇帝应会阻止陛下!

………

长孙皇后看着试图将自己藏在承乾身后的幼子,终究是没有再请出戒尺。

皇位之事,应由陛下决议。

【李世民:……武照是何人?】

李世民本该呵斥雉奴。

武曌若心怀不轨,则雉奴危矣!

但李世民知道雉奴的顾虑。

后世秦皇虽然认可李太平的能力,但太平终究未曾称帝,不知其治政能力,亦无从得知她是否会如同李隆基一般晚年昏聩。

权衡再三,李世民终究是选择默认,改为询问武曌的身世。

只要武曌的子嗣皆为雉奴的血脉,待武曌离世,终究会是李太平即位。

………

刘邦摇了摇头。

李治此举,恐怕会使得唐朝后世的皇后皆心思浮动。

但有着李显李旦李隆基这种后人,皇位若是不传给皇后,这唐朝或许就没有后世。

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刘邦倒是不担心大汉的皇后也行武曌之事。

汉帝不会让皇后临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

秦念这句评价,倒是让如今的刘邦很是放心。

【李治:她是武士彟次女,时年七岁。】

在看到“武照”之名时,利州都督武士彟就心中一惊。

再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只觉腿软。

任谁知道自家会出一个太子妃、甚至皇后、甚至是……

都会如此失态!

【李世民:应国公,朕召你尽快携眷入京,可调精兵千人随行护送。当缓辔徐行,务必好生照料武照。】

“臣、臣遵旨!”

武士彟连忙领旨。

身为都督,本就有统辖军队之权,他深知此番入京必须极其谨慎。

等冷静下来,武士彟又想起后世秦皇曾说武曌的武姓亲戚全部都是废物。

武士彟:“……”

不,自己应当不在其中。

彼时的武曌已有七十四岁,自己定然早已离世。

………

看来李世民的剧本里,武则天也能成为第一位女皇。

秦念对此相当满意。

【秦念:张仁愿,原名张仁亶,对战突厥的名将。圣历元年,“会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

张仁愿其实没什么意难平,属于功成名就且得以善终。

秦念提他,既是让这些人在其存在的剧本里能够尽快得到重用,来应对内忧外患。

也是在夸赞武曌的识人之明,助她在李世民、李治的剧本里顺利登基。

………

张仁亶现任检校幽州都督。

他对于“流矢中手”并不在意,但在看到“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时,遥遥拜谢陛下。

众将士皆贺都督被后世誉为名将,张仁亶却是令他们立即检备军资,同时派遣使者速入赵、定。

有天幕此言,赵、定两州的百姓必然恐慌,逃往内地或是涌来幽州。

此时当尽快安抚民心。

【武曌:华州下邽人,永徽六年生。张仁亶,朕任命你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北御突厥入寇之事。】

【李治:才十二岁……朕记下了。】

秦念感叹这两人配合得真好,居然有老夫老妻的既视感。

史书没有记载张仁愿的生年,这应当是武曌扮演者按照史实进行推测:

延载元年(694),张仁愿拒绝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奏表上签字,得到有识之士敬重。

按永徽六年生算,延载元年张仁愿四十岁。

两年后张仁愿监督王孝杰抵御吐蕃,素罗汗山之战王孝杰败于吐蕃大将论钦陵。

他和王孝杰不合,入宫奏事时禀告武则天,王孝杰战败后欺瞒朝廷,导致王孝杰被免职。

次年王孝杰被起用征讨契丹,战死在东硖石谷。

【秦念:景龙二年,在张仁愿不断的坚决请求下,李显允许他“在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此后“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这算是李显难得的功绩。】

三受降城体系构建之后,突厥依旧会南侵大唐,但“朔方无复寇掠”就可以削减数万镇守此地的兵力,用于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守。

开元二年,默啜派遣儿子和妹夫率领精锐骑兵包围北庭,战败而退。

此后默啜就从南侵改为往西域扩张,使得不少十姓部落降唐。

开元四年,默啜亲征拔野古部取得大胜,结果班师回程路上,因恃胜轻敌死在拔野古余众的偷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