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李太平:多谢秦皇告知!】
李太平思忖彻底稳定朝政也需要数年。
这几年间还要着手土地兼并一事, 刚好可以积蓄粮草,以待几年后的反击。
秦念说的是“几年”后,可以确定是多于四年。
因为“唐睿宗李旦”话题已经开放, 秦念含糊时间是为了避开规则限制,那就必然是涉及李隆基时期。
应是五年至九年之间。
………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同样意识到这一点。
不同点在于他的时间远比姑母紧张,好在他是阿耶禅让,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也都有西域作为去处。
朝政相对姑母时期更为稳定。
不知未来的自己……
想到西域南北皆危的未来,李隆基猜到未来的自己恐怕是错过了这一时机。
【李隆基(56):突厥又复叛?】
李隆基已经知道怎样规避规则限制。
那就是不能说具体年份、不能提及“开放历史话题”与当前话题时期不存在的人。
默啜死后,突厥就不断衰弱,突厥可汗小杀乞求当他的儿子,李隆基答应了,自此突厥不再袭扰大唐。
李隆基清楚这不是因为突厥真正臣服, 而是节度使扼守突厥南侵之路。
开元二十二年, 小杀被毒死, 其子即位后不久病死。
今年李隆基派李质携带玺书册封登利为可汗。
突厥内乱至此,李隆基一度以为突厥已经衰败,认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收复漠北之地。
事实似乎却与他所想截然相反。
大唐的疆域少于吐蕃,必是漠北之地未能收复, 才会是如此结果。
【秦念:突厥所占据的地方, 原本属于匈奴。】
李隆基懂了。
突厥已亡, 另一异族取而代之。
且依旧是大唐之患。
李隆基思索谁会是下一个“突厥”,想起一事:
开元初,“回鹘渐盛,杀凉州都督王君,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
他派郭知运等人将其击退。
下一个异族, 是回鹘?
………
天宝三年, 回鹘联盟推翻突厥汗国, 建立回纥汗国,其可汗派遣使者入唐朝,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
很多人说回纥汗国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回纥汗国是大唐的盟友。
秦念对此不太好评价。
回纥确实帮唐肃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乱,但对唐朝的态度也是越来越骄横。
从趁火打劫、到羞辱唐使、再到随意抢掠、纵火烧圣善寺及白马寺、大辱官吏、“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
到了这种程度,唐肃宗之子唐代宗李豫却只能忍让。
在唐朝穷得“朝官无禄俸,随月给手力”的时候,还得挪用朝廷官员几个月的人力钱赠送回纥彩十万匹。
——回纥经常拿马来高价换取丝绸,说白了就是抢劫。
大历六年,回纥在长安抢掠百姓子女;大历十年,回纥人白天在长安杀人后被抓,其首领直接劫狱。
大历十三年,回纥入侵太原,唐军战败。
再往后,基本就是回纥汗国一边与吐蕃交战,一边抢劫唐朝。
非要说是盟友,也不是不能说。
但说回纥汗国是唐朝大患,也没有问题。
【李隆基(56):谢秦皇相告。】
李隆基知道该怎么做。
突厥将亡、而回鹘将兴,他必须设法遏制回鹘。
刚好如今突厥向大唐称臣,李隆基有资格介入二者之争。
【秦念:武曌,说完国事,就轮到你的辟谣时间。】
昨天的答疑答得秦念怀疑人生,她再不敢留出太多时间自由讨论。
于是秦念将话题拐到伪史问题。
不仅是武则天的伪史需要辟谣,上官婉儿的伪史也能借势提及。
【武曌:……】
秦念这话,让武曌立即想起太宗皇帝被宋史造的那些谣。
她身为女帝,后世儒家史官对她的描述,比之太宗皇帝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她并不想辟这种谣。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这些谣言到秦念时期,自然会因为“考古”得以澄清。
【秦念:第一个谣言,你亲手闷杀襁褓中的安定公主,以栽赃王皇后,好让李治废后,改立你为皇后。】
知道甲方的规则没那么死板,秦念没有将王皇后说成“废后”。
毕竟此前李世民就将卫子夫说成卫皇后。
要是说成“废后”,放在语境里其实有点怪异。
【武曌:???】
【李治:胡言乱语!】
武曌本以为她能笑看史官对她的造谣。
却不想第一个谣言就触及逆鳞!
………
赵匡胤觉得不对劲。
虽然此时还没人点他的名,但涉及唐史,他犹如惊弓之鸟。
【秦念:唐后宋前,编纂《旧唐书》的史官在“史臣曰”说了句“振喉绝襁褓之儿”,这是武曌杀女的最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