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2/3页)
陛下又不是傀儡天子!
而此时,曾主张削藩先削燕王的齐泰已经动摇。
并非动摇于坚信陛下才是正统,而是动摇于天幕——真的是妖僧所为吗?
若是妖僧所为,又何必容许陛下出言?
有如此天幕,只要陛下不能言,天下尽归燕王矣。
………
以天命定大明为正统,令后世子孙以仁政治天下,用祖训确保治国理念的延续——
朱元璋曾以为如此可保大明社稷无忧。
事实却是“明二世”就迎来内战。
若非朱棣篡位,大明落在朱允炆这样的“儒家圣皇”手中……
大明的“天命”,只会失去得更快。
【朱元璋:如此否定天命,又当以何定正统?若无正统,社稷何以安定?】
朱元璋为自己编造过出生异象,且不惜用严刑峻法清洗异己,又怎么会全信天命?
但也不是全然不信。
若非天命在他,他又怎能以布衣之身执掌天下?
不以天命确定正统,又如何使得天下归心?
无正统,那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揭竿而起的乱世!
【秦念:商周时期,华夏以血脉为正统。宗法世袭,贵族为尊。】
【朱元璋:你竟以自身血脉为尊?】
朱元璋冷下脸。
他出身布衣,而这秦念是始皇帝后裔。
若是要以血脉为正统,这还不如以德居之的儒家天命!
【李世民:朕以为秦皇并无此意。】
李世民没忘记秦念此前对陈胜吴广的赞誉。
更对她视社稷传承如儿戏印象深刻。
秦念分明极其看重百姓。
这已经是第六个话题,所有人的民心排名皆有波动——
除了秦念。
她位居榜首,岿然不动。
【秦念:此时“百姓”一词指代的是百官族姓,此时的平民没有姓氏,被称为“黎民”。黎民没有资格获得姓氏,更没有资格入仕为官。严格以血统定尊卑贵贱,就是周礼的礼。】
朱元璋面色稍缓。
他看得出秦念这话显然有讥讽周礼之意,可见确实是他误解了秦念。
但他隐隐开始感到不安。
总觉得秦念又要说些不该说的话。
………
董仲舒不知自己是第多少次叹息。
他知道,儒学又要遭受重创。
………
各朝百姓望着天幕。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对史书完全不了解。
时至今日,他们才知道曾经的黔首连姓氏都没有,也不能称之为“百姓”。
【秦念:孔子的先祖宋微仲是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国第一任国君宋微子是宋微仲的哥哥,他们的弟弟是商纣王帝辛。】
【秦念:宋微子之所以能成为宋国君王,是因为他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跪在地上爬着前行乞求周武王,借此求来了爵位。】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这是《史记》的记载。
秦念对宋微子这种人没有任何好感。
别说什么商纣王无道,所以宋微子弃暗投明。
就算纣王无道,宋微子可以设法弄死纣王自己上位,没这个能力和心气,隐姓埋名当个平民也行。
再次也得是他被俘后,迫于无奈不得不从。
主动跑去跪求亡其国的周武王乞求荣华富贵,说破天那也是个贱骨头。
【朱允炆:纣王无道,微子去乱存祀,为仁也。】
秦念翻了个白眼。
虽然知道这位打工人只是在兢兢业业地扮演“儒家圣皇”,但看着这句话真的令人不爽。
【秦念:是啊,孔子亲口给宋微子封的“殷有三仁焉”之一的仁。于是后世儒生就效仿这位“仁君”,国破之际第一个跪迎侵略者,助力侵略者将前朝抹黑为“无道乱国”,以存自家之祭祀。】
【朱允炆:一派胡言!】
【秦念:六十六代家奴,二十四朝贰臣——你知道这是哪个家族吗?】
现在网上的说法是“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
七十二,指的是孔子的八世孙孔腾算到七十九。
——孔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奉祀君。
二十五朝应该是虚指,不确定是指哪二十五朝,除了大一统王朝外显然也包括一些割据政权。
秦念记得自己的人设是“推翻嘉庆”,此时的衍圣公是孔子的七十三世孙孔庆镕,应该减去六世。
朝代也该减去一朝。
【朱允炆:……】
【秦念:怎么,很难猜吗?】
各朝孔家族人皆觉浑身发冷。
他们知道,自此以后,孔家必然声名扫地。
哪怕他们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这十二个字都将如附骨之疽跟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