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赵匡胤:朕今日始知孔家的“去乱存祀”竟是这般含义:国可亡, 而家族不可断祭祀。】

赵匡胤冷笑。

是啊。

自商周以来,多少世家豪族极盛而衰。

就连嬴秦、刘汉、李唐这样鼎盛的王朝,其宗室亦在国破之后隐于民间, 不复盛名。

唯独孔家,竟是能够追溯至商时的王室,宗族祭祀显赫于世且延绵不绝。

这去乱存祀,说得好听,实则就是世修降表!

【朱允炆:亦有孔家嫡系忠于宋!】

【秦念:南宗在宋亡之后也接受了元朝的高官俸禄。南北两个衍圣公,哪边赢孔家都不亏,明显的两头下注——你管这叫“忠”?你是怎么做到一点脑子都没有却还能活到现在?大自然的奇迹吗?】

说南宗忠于宋朝吧,那是宋朝还在的时候。

宋亡之后,南宗的衍圣公孔洙就接受了元朝的俸禄与官职:

“江南袭封衍圣公孔洙入觐, 以为国子祭酒, 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 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

至于南宗的衍圣公爵位,有种说法是孔洙让封:

就是说北宗内斗,忽必烈将孔浈夺爵。

后来忽必烈召孔洙觐见,要封孔洙为衍圣公, 孔洙婉拒后被视为美谈。

但《元史》压根没有孔洙让封的记载。

孔洙辞爵的最早记载是元中后期苏天爵的《题孔氏家藏宋敕牒后》:

“尝闻故老云:宋社既墟, 廷议以袭封之爵当归三衢, 彼固辞曰:‘吾既不能守林庙坟墓,其敢受是封乎!’呜呼,孔氏居江南者,皆当以斯言为念也。”

——孔洙以没能守住曲阜的祖庙和坟墓为由不敢受封。

苏天爵表示南边的孔家族人应当记住自己祖宗这句话,别拿着家藏的宋代敕牒出来丢人。

基于这个目的, “尝闻故老云”就很有可能是苏天爵编了孔洙辞爵的故事来劝导南宗。

明朝的杨士奇对这个故事进行艺术加工, 说孔洙不仅辞爵, 还请求将衍圣公的爵位让给北宗的长者,忽必烈因此赞扬:“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这位同样“严谨”,在前头加了一句“吾闻”,也就是“我听说”。

去掉赐爵让封之说,那么南宗孔洙就是在宋朝灭亡之后,非常丝滑地变成元臣。

【朱允炆:……】

朱允炆几乎站立不稳。

他对儒学深信不疑,此前还认定天幕为假。

可纵然天幕为妖法,孔家之事却不假。

那骤降的民心更是刺痛了他的眼。

这真是妖僧妖法吗?

倘若不是,这民心……是大明臣民对他感到失望?

李景隆已经越发偏向燕王。

不止是他,许多将士皆是如此。

陛下为“世修降表”的孔家辩解,是对忠于大明的将士们的侮辱!

【朱元璋:大明一朝,夺衍圣公爵位,清查孔家田地财产;凡大明皇帝,不得尊孔!】

朱元璋冷声道。

不是因为秦念对朱允炆的讥讽。

而是他将大明代入了宋朝的处境。

想必大明风雨飘摇之际,这孔家也会毫不犹豫“去乱存祀”。

………

秦念点点头。

还是老朱狠啊。

不但要夺爵,还要清查财产。

——此时的“清查”,换言之应是“抄家”。

【朱棣:遵旨。】

朱允炆不知所措。

他无法再坚信天幕是假,但他也不敢承认天幕是真。

一旦承认,那么谁才是正统皇帝?

所以现在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

【刘邦:大汉亦不得予以孔家优待。】

不等秦念点名,刘邦先出言。

他也确实借此躲过一劫——

原本他会在两年后封孔子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孔家世袭爵位之先河。

………

秦念删掉了对刘邦的嘲讽,静候其他皇帝表态。

刘彻和刘秀附和刘邦。

李世民、赵匡胤同样下令禁后世尊孔。

武曌不必出声,因为此时的皇太子李太平就是太宗皇帝的后代。

………

去年刚追封孔子为文宣王的老年李隆基揉了揉额头。

重新励精图治,有些疲惫。

秦念提出的治国之策实在是太多了。

“除去文宣王封号,停止扩建曲阜孔庙。”

李隆基心知各朝为何皆从秦念之意,不再尊孔。

尊孔的目的,是借助孔家收儒家之心,定自身为正统,引导臣民忠于朝廷。

如今秦念将“六十六代家奴,二十四朝贰臣”“世修降表”这十六字示于天下,连带赞颂宋微子的孔子都遭受质疑。

优待孔家已经毫无意义,反倒于治政有害。

【秦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加强国力开始变法。以血统论尊卑的周礼让“尊贵的废物”掌控权力,越是崇周礼的国家衰落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