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3页)

敢自认清官,就得经得起锦衣卫的彻查。

那可是二百五十两银子!

【秦念:至于既不上报罪行,也不敢自认清官的人,那就可以着手准备抄家。】

明朝的官员:“……”

如果说之前他们还迟疑于陛下是否真能既往不咎。

如今倒是不必迟疑了。

面对这等避无可避的阳谋,上报罪行是唯一的生路。

好消息是,罪臣必然极多。

多到陛下不能追究。

而此时的豪富们发现设置上限实则是赏赐清官时,他们反而开始相信国债能够兑现。

【朱元璋:皆依秦皇之言!】

【朱棣:朕亦皆依秦皇之言。至于朱允炆一朝,待朕登基之后,也会采用此策。】

燕王朱棣很是无奈。

被未来的自己作主,这感觉实在诡异。

他也明白“朱棣”是为自己着想。

因为身为燕王的自己不能发言,那就只能是未来的自己替自己宣告天下。

………

朱棣的民心跃升数十个名次!

此时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八以上,新钞都不值二十文,旧钞更是形同废纸。

可如今依陛下之言,三年后宝钞就可以兑换五十文!

他们如何不喜?

朱棣敢作出承诺,是和太子及朝臣商议多时作出的决定。

虽然洪武二十五年才发行五亿贯,而到了永乐十九年,就已超出七亿贯。

但只兑换“看得清贯伯”的大明宝钞,此时需要准备的二代宝钞其实不会比洪武年间多太多。

因为大多数宝钞已然朽烂。

也有臣子建议将宝钞兑换率改为五十比一,因为太祖时期宝钞只贬值八成,此时却已经贬值九成八。

经过深思熟虑,朱棣还是决定皆依秦念所言。

朝廷得利,则百姓吃亏,如此只会让百姓更加怨怼,必然不利于二代宝钞的发行。

【朱允炆:……】

朱允炆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沉默现于天幕。

【秦念:那么大明宝钞只剩下一个问题:如何重建百姓对二代宝钞的信任。】

【朱元璋:请秦皇直言。】

朱元璋清楚,虽然秦念才华惊人,竟能兼顾朝廷缺钱、民间钱荒、如何还债三大问题。

但大明实在还不起五亿贯,秦念的对策也只能是降低债务。

欠债还钱却只还一小部分,换作他是债主,他也不愿再借。

【秦念:二代宝钞发行之后,你朝不得再强迫百姓使用宝钞,也不能限制百姓用金银铜交税。信任这种东西只能逐步恢复,只要每代宝钞都不贬值,十年二十年之后,百姓自然会开始使用携带起来更方便的宝钞,到那时才能减少铜钱的铸造。】

【朱元璋:朕必会如此。】

其实朱元璋都没想要继续使用大明宝钞。

十七年就欠下五亿巨债,使得国家信誉崩塌,朱元璋已经对发行宝钞感到恐惧。

反正百姓也不会再信宝钞,那就直接都使用金银铜钱,何必再用宝钞?

印制宝钞也要钱,还得防止奸民伪造宝钞骗取朝廷的金银。

但看到“信任只能逐步恢复”,为子孙后代计,他还是决定照做。

发现自己的民心开始缓慢上升,朱元璋微怔。

民心……

【秦念:现在就要说到纸钞第五利,当王朝足够强盛时,就能迫使异国使用本国纸钞——借本朝百姓的钱需要还,借异族的钱可不用还。】

【刘彻:此话怎讲?】

【李世民:如何迫使异族用本国纸钞?】

朱元璋也想问这个问题。

但他方才怔然于民心的上升,反应慢了一些,就见汉武帝与唐太宗已经问出。

【秦念:武力与运输量。海军为本国和异国的商船护航,护航费用只接受纸钞结算,确保航线及商船的安全。】

【秦念:商船运输货物,运输量要大到足以左右小国市场,宝钞结算可享受优惠。】

【赵匡胤:如此便可迫使异国使用纸钞?】

赵匡胤未能从这两句话看出秦念的真正用意。

他不怀疑秦念的能力,只是他真没看懂。

只是护航费用,还不足以让异国使用本国纸钞,只能让异族船只兑换部分纸钞备用。

【秦念:假设甲国粮食增产五倍,多出的四亿吨粮食经商船向外售卖。只要售价够低,乙国百姓将改种甲国需要的桑麻。因为用种桑麻赚到的钱能在甲国商船处购买更多粮食。】

桑弘羊激动得几乎握不稳笔。

以他对经济的敏锐度,已经知道后世秦皇是何意。

【秦念:当乙国不再种植粮食,粮价就完全由甲国操控。此后甲国只支持纸钞交易,那么乙国的百姓就会使用甲国的纸钞——这种左右市场的货物,不只粮食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