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2/3页)

所以秦念知道户籍问题只需要提一嘴,不需要进行详细解释。

【朱元璋:待秦皇有言,朕定当改过。】

随着这句承诺一出,朱元璋就看到自己的民心骤然跃升十数位。

原来苦大明户籍政策的百姓,竟如此多矣。

朱元璋苦笑。

他竟是忘本至此?

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他竟然视百姓之苦为无物,忘了自己也曾是布衣。

【秦念:你之前问“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朕只回答了你过错的一面。】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时间快到了,秦念会像以往五个话题那般,在结束话题之前予以褒扬。

因为她对皇帝的斥责不是为了泄愤,而是想要皇帝改过,期以利民、利华夏。

她的褒扬是为了助皇帝提升民心——君王的民心太低于施政不利。

可朱元璋却不觉喜悦。

他已无法坦然接受秦念的赞誉。

【秦念:唐末之后,北方沦陷于异族近五百年,北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南北出现准民族级隔阂,华夏几乎就要走向民族分裂的境地。】

明朝之前的皇帝都惊愕地看着天幕。

其中赵匡胤心情最为沉痛。

是大宋未能一统,才会形成如此局面!

………

李世民再度看到儒家的“柔远人”有多么可笑。

羁縻政策下,不仅大唐亡了,太原以北尽皆沦陷。

竟然出现汉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

………

刘彻将“汉人”之说视为自身大功绩,此时眉头紧锁。

自古以来,就只有用夏变夷的说法,岂有变夏为夷的道理?

今日方知异族之害竟至于此!

………

嬴政放下奏章,已然明白秦念为何以“华夏”为重。

【秦念:你驱逐北虏,恢复中华,弥合南北,有再造华夏之功。】

仅凭“恢复中华,弥合南北”的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不管有多少过错,都足以在华夏皇帝中稳居前十。

秦念越是了解当时的南北裂痕严重到什么地步,就越是感慨朱元璋的果决。

元朝虽然是大一统,却施行南北分治。

汉人都受到歧视,但北人排在第三等,而南人是第四等——

代入某国的种姓制度,可以想见在这种南北分治下,南北的裂痕只会继续扩大而不是弥合。

北人普遍使用胡语、穿戴胡服,被南人视为“犬羊之俗”。

而在朱元璋北伐时,北方汉军多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汉人,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说是准民族级的对立隔阂,一点都不为过。

【朱元璋:朕还以为你会指责朕弥合南北的手段过于酷烈。】

看到“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竟是有些不知所措。

被秦念指出的过错实在太多,他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名列声誉榜前九。

【秦念:“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这是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乱世当用重典。

元末时期的胡化极其严重,当然得用重典。

参照唐朝的羁縻政策在同化异族上的无力,朱元璋的手段要是过于柔和,汉化速度只会锐减,这就又是将其中的风险全部留给后人。

届时大明可不一定能有276年。

元清之间要是没有这276年的大明,秦念都不敢想象华夏文明会走向怎样的境地。

………

复衣冠如唐制?

刘彻没有出声,说所衣为汉服的是秦念。

这朱元璋显然更喜爱李世民。

刘彻虽然对这个“二凤”多有敌意,但也不得不承认“盛唐”之说。

………

李世民肃然。

“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换言之,宋亡于异族之后,华夏面临被异族同化的危机。

因为异族不会“柔汉人”。

【朱元璋:谢秦皇美言。】

秦念对各朝百姓的影响再次显现。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民心排名迅速上涨,虽然涨幅依旧远不及此前的跌幅。

相比切实关系百姓自身的种种弊病,“再造华夏”之说对于此时的大明百姓,还是有些过于遥远。

民心的上涨,仅仅只是他们相信秦念。

她在夸赞陛下,则陛下在这方面的功绩就是于民有利。

虽然他们不懂有利于何处。

【秦念:在弥合南北上面,五年后你还会有南北榜之功,现在倒是可以将此事提前。】

【朱元璋:何为南北榜?】

朱棣欲言又止。

既然秦念说是“功”,那他就不必为父皇辩解。

【秦念:五年后的科举,春榜所录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人联名上疏。你为平北方学子之怒,主考会试的考官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春榜之外又额外再开夏榜录取北人六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