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秦念:不仅美化的战绩无人在意, 在你孜孜不倦的贬低下,后世甚至觉得你能篡位成功,纯属朱允炆太废——朕也是这么想的。】
朱允炆:“……”
朱棣改史是朱棣的过错, 而他削藩不成反被篡位,也的确说明他无能。
皇祖父留给他的兵力远超燕王,他却仅仅支撑了三年。
想到自己听信黄子澄之言,将朱高炽放回北平,让被朱棣认定是“色厉而中馁”的李景隆当统帅……
朱允炆只得苦笑。
【朱棣:是朕不该改史。】
朱棣已经不知道这句话自己说了多少回。
伪史话题总算是结束了。
【秦念:那接下来就说说储君的话题。是不是当初朱八八没封你为太子,你就对不是太子的次子百般溺爱?】
【朱棣:朕已将高煦徙封到乐安州。】
朱棣呼吸一窒。
他当然清楚秦念想说什么。
必是指他当初在储君之事上犹豫不决,致使高煦、高燧多次诬陷太子。
但令朱棣恐慌的并不是此事。
四年前他将高煦徙迁乐安,储君之事已定。
秦念既然知道现在是永乐十九年,她也必然知道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然稳固。
突然提及此事……
………
年轻的两个朱棣皆惊。
都猜到必然是自己偏爱次子, 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只得庆幸自己所在的时间, 一切都可以挽回。
既然认定朱瞻基是皇太孙, 那么他们的继承人就只能是高炽,不会再有储君之争。
【秦念:“纵卫士于京城劫掠,为兵部指挥徐野驴所执,高煦遣人捽野驴至, 以铁爪挝杀之, 又闻其支解无罪人暗投之江”——这些罪行, 只需要徙封乐安?】
朱棣望着天幕,这一刻他体会到了父皇的感受。
朱高煦也是在此刻才知道何谓恐慌。
他不是蠢货,当然清楚秦念能迫使皇祖父赐死秦王和齐王,就能逼迫父皇赐死他!
【朱棣:靖难之役,高煦屡次救朕于危难, 功绩斐然……是朕溺爱于他, 才致使其恃功骄恣, 多犯不法之事。】
【朱棣:秦皇,朕只求留他性命。】
朱棣后悔不已。
溺爱子嗣,惯子如杀子的岂止是父皇?
【秦念:呵,现在知道是你的溺爱致使他恃功骄恣?】
朱高煦“所为多不法”时,朱棣没有惩治他。
反而认为是长史程石琮、纪善周巽等人不能纠正朱高煦的错误,就把这些人贬到交阯为吏。
多行不法却不被惩处,朱高煦当然会变本加厉。
【朱棣:……】
【秦念:朱元璋,你大明的皇子皇孙们,可真就是畜生扎堆。】
【朱元璋:皆为朕的过错。】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
此时的朱高煦才十三岁,是他的第十个孙子。
其言动轻佻,不为他所喜。
但他也没想到未来的朱高煦竟然会纵容卫士掳掠、擅杀有功官吏、肢解无罪之人。
他甚至不能责怪老四。
对皇亲国戚的纵容始于他朱元璋。
【秦念:朱高炽,你监国的时候也在纵容朱高煦,才让朱高煦越发猖狂。朱棣要将他废为庶人,又是你在求情。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无辜的死者?让这种畜生当藩王,封地百姓遭到他的凌虐,你又在哪里?你也是个虐民而不自知的东西!】
朱高煦在府中蓄养三千多不隶籍兵部的军士,侵占各公主府牧地及民田为草场。
之前不能规劝他的程石琮、周巽等人被朱棣贬黜,新任长史蔡瑛、纪善周岐凤就屡次劝谏朱高煦,被朱高煦找借口送进锦衣卫狱。
这时是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怕得罪朱高煦,就把这两人降职为长洲县教谕。
自此“高煦益恣肆无忌”,才有放纵卫士在京城劫掠、杀秉公执法的兵部指挥徐野驴、肢解无罪的人这些罪行。
朱棣要废朱高煦为庶人,又是朱高炽跳出来为他求情。
这时勉强可以解释为朱高炽是因为太子之位不稳,不得不装作友爱兄弟为其求情。
但朱高炽登基之后,也没有清算朱高煦。
即便他明知“高煦至乐安,深怀怨望,异谋益急,造伪钞,造兵器,纵护卫军为盗,及占民田地,强取马牛,境内骚然”,朱高炽也没对他动手。
虽说可以解释朱高炽死得太早没来得及清算,但也可以视作朱高炽不敢背负杀弟的名声,只要朱高煦不直接起兵造反,那这个弟弟再怎么虐民他都不管。
【朱高炽:朕……】
秦念这话一出,朱高炽的民心骤降。
这是民怨。
【朱高炽:朕会立即补偿无辜死者的家属!】
朱高炽习惯了承受压力,立即就知道面对如此指责该如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