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2/3页)

至于该如何处置朱高煦……

朱高炽此番不会再为朱高煦求情,父皇如何处置朱高煦,他便效仿父皇的决定。

如此民怨,他担不起。

“虐民而不自知”,这种指责对于一个皇帝、尤其是以儒治国的皇帝,实在太过可怕。

此时朱高炽还不知道,明太祖话题中,秦念对明帝的指责更加难听。

【朱棣:朕亦将补偿无辜者家属!】

朱棣连忙道。

他只想能够留下高煦的性命。

【秦念:不妨告诉你,待在封地的朱高煦正在积极准备谋反。】

【朱棣:……】

朱棣再无为朱高煦求情的余地。

倘若此时他再在天幕为次子说话,那就是公然宣称“谋逆不当死”!

其实他清楚次子有谋逆之心。

他将朱高煦徙乐安,就是因为“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谋,可朝发而夕擒也”。

【秦念:朱高炽,你说是吗?】

【朱高炽:……是。】

【秦念:朱棣,你这个二儿子,现在赐死还能死得痛快一点,也不至于连累子嗣。】

野史记载朱高煦死于铜缸炙烤,但《明史》只记录“汉王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秦念觉得朱瞻基不像是会让叔叔死得这么难堪的皇帝,在封建时代,落这么个名声得不偿失。

加上朱瞻基时期的史实不能详说,秦念只能笼统暗示朱高煦的结局。

【秦念:朱瞻基?】

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态度也很好,但秦念怀疑这是捧杀。

“仁宗皇帝大渐,时上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

朱高炽病危,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设伏,因为行动仓促而没能成功。

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天天向朝堂提出请求,朱瞻基全部应允,就连与朝政有关的事务,他也全部照办。

可见朱瞻基明知朱高煦心怀不轨,却对朱高煦表现得极为尊敬。

朱高煦越发狂妄自大,在朱高炽死后的第二年八月就不自量力地起兵造反。

而朱瞻基轻松平定这次造反,将朱高煦幽禁,还吓得朱高燧在次年主动放弃护卫。

几年后朱瞻基的皇位彻底稳固,就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全杀了。

显然朱瞻基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也不像他爹那么在乎名声。

【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但面对皇祖父,他不好直接作出回答。

【朱棣:谋反……朱高煦,你让朕如何留你性命?】

朱棣当然看得出朱高煦因谋反被诛,甚至是连累子嗣一同被朱瞻基所诛杀。

秦念不知道瞻基所在的时间,却笃定他知道高煦被杀一事。

那么朱高煦谋反的时间,要么是高炽在位时,亦或是瞻基登基不久。

自己只剩三年寿数,而高炽在位时间不长。

换言之,朱高煦几年后就行谋逆之事。

朱棣甚至不能责怪孙子杀儿子。

谋逆之人,不得不杀。

【朱棣:朕赐你自尽,不累及后代。】

朱棣声音哽咽。

高煦是他最疼爱的子嗣。

却是在他的溺爱之下愈发骄横,凌虐百姓,甚至胆大包天到实施谋反。

纵然秦念不提此事,高煦也会死于谋反被诛。

惯子……

如杀子。

………

朱高炽没有出言附和。

既是不愿让父皇看到兄弟相残,也是清楚此时的汉王朱高煦极有可能造反,多说无益。

在父皇一朝,没人会随同朱高煦造反,他就算不自尽,也会有人帮他自尽。

但在自己这一朝,就不一定了。

“父皇,儿臣愿领军平叛!”

朱瞻基主动请命。

“若你二叔没有造反,就不要诛杀他的子嗣。”

………

其余两个朱棣只觉冷汗涔涔。

此时的朱高煦还没有犯下种种重罪,他们还不需要杀亲子。

他们甚至还得感谢秦念主动提起朱高煦之事。

若不能防范于未然,他们必会更偏爱类己的次子,次子就极有可能因谋逆被诛杀。

【朱高炽:永乐二十一年,护卫指挥孟贤等人以伪诏谋不轨,险些牵连三弟。】

朱高炽此言,既是在提醒父皇尽快处理孟贤,也是在隐晦地询问未来的瞻基,赵王朱高燧有没有谋反。

若是瞻基时期赵王未反,却在更未来的时期谋反,后世秦皇也当会出言警示。

………

难道高燧亦反?

朱棣几乎站立不稳。

想到自己于永乐二年封幼子为赵王,却没有让他就藩,而是让高燧驻守北京,直至现在。

朱棣更是手脚冰冷。

难道在他的溺爱下,高燧也未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