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2/3页)

“遑惑不知所之”的时候,有白衣老父给刘秀指路:

“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

刘秀前往信都,“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刘秀得以在附近县城招收四千兵力,此后在征战中收取降卒及各地势力的归附,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等到诛杀王郎,在河北站稳脚跟,刘秀就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自立门户。

这“铜马帝”之称,就是刘秀自立门户之后击败铜马、高湖、重连等农民军,收编数十万人后得到的称号。

其他像是刘秀起兵阶段望气者觉得刘秀当为天子、称帝前有人送来赤伏符就属于常规套路,既没人信也不出名。

至于网传王莽因为赤伏符中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追杀叫做刘秀的人,导致改名刘秀的刘歆被杀,就纯属谣言。

刘歆改名刘秀是避讳汉哀帝刘欣,“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刘歆的死也不是因为他改名,而是他想要谋反被王莽发现,被迫自杀。

谣言出处是汉灵帝时期的应劭注解《汉书》时,把刘歆的改名和赤伏符强行联系到一起。

【刘秀:此称属实。】

作出回答后,刘秀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秦念不是在询问真假。

这是秦念越过了怒斥皇帝过错的阶段,在论述他的功绩。

刘秀依旧谨慎。

他担忧秦念只是一反常态,从先贬后褒改为先褒后贬。

刘秀只能确保自己的过往问心无愧,却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否行昏聩之事。

正如董宣之事,他虽没有铸成大错,但终究也有不妥之处。

【刘邦:何谓“铜马帝”?】

作为被讥讽过编造神异的皇帝,刘邦当然好奇被秦念称为“写实”的“铜马帝”是如何得来。

那三千敌百万的陨石之说是假,秦念没有多加讥讽。

应是刘秀并未刻意篡改史实,只是未注明敌军准确的数量,故得后人“戏称”。

【刘秀:得铜马等军归降,故被称为铜马帝。】

【刘邦:哦。】

刘邦顿时兴致略减。

原来是与神异无关的称号,难怪会得到秦念的认可。

【秦念:刘秀是在击败各军后迫使他们投降。这数十万农民军归降后很是不安,即便他将各农民军的首领封为列侯,这些人依旧感到不安。】

【秦念:刘秀就让这些人各自归营统领军队,自乘轻骑巡视各部阵地,得诸降将归心:“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于是关西人称他为“铜马帝”。】

【刘邦:采!】

刘秀的回答过于简洁,而秦念所言却是将刘秀的魄力尽数道出。

迫降数十万军,已是极为难得。

轻骑巡抚,尽得民心,更是尽显刘秀作为帝王的魄力。

此子肖似乃公!

不仅刘邦为之喝彩,刘秀的民心也骤然上升。

只是刘秀的民心本就一直在上涨,初入群时还只是中游,到今日话题开启,就已经名列前二十。

故而这次上升也只是上升三四个名次。

【刘秀:承蒙夸奖。】

刘秀不是喜好耀功之人。

故而高祖皇帝问起时,他只是简单地解释称号的由来。

秦念说得这般详尽,刘秀知她是在助他收揽民心。

得民心,施政会更加顺遂。

民心在七十日间不断上升的刘秀对此深有感触。

【秦念:昆阳之战后,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政权攻入长安杀王莽时,你被更始帝派去招抚河北。你在河北攻破邯郸后,更始帝封你为萧王,想让你再次交出兵马,你就此与他决裂。】

【刘秀:……的确如此。】

刘秀又不知道秦念为何说这段话。

高祖皇帝未曾问起,民心也不会因这段话有所变化。

但秦念说话总有其目的。

刘秀猜测或是史书记载有不明之处,正如“三千击百万”引发“召唤陨石”的误解。

以为秦念是在询问此事真假,刘秀犹豫着给出肯定的答复。

【秦念:你受降铜马等农民军后,开始攻取赤眉军所占据的城镇。这时赤眉军入函谷关与绿林军交战,你趁着混战派邓禹堵住赤眉军的退路,在外不断攻城略地,兵锋直指洛阳。】

【刘秀:……是。】

这次的迟疑,则是刘秀怀疑秦念的目的是嘲笑他的败绩。

他攻打尤来、大抢、五幡时,不断取胜故而一路追击,但于顺水北边交战时,大意轻进,反而被敌军所败。

刘秀被敌军追击,短兵相接时失马,他只能往高坡上跑。

好在遇到突骑王丰将马让给他,刘秀扶着他的肩膀上马时,还回头笑着对耿弇说“几为虏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