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2/3页)

看着惶恐请罪的扶苏,嬴政既怜且怒。

怜其孝心,怒其不争!

他知道长子纯孝,却更希望扶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嬴政虽不知后事,却清楚使扶苏监边军,定是将其作为储君培养。

胡亥矫诏,蒙恬都知道其中可能有诈,扶苏却轻易自尽。

就算其中无诈,扶苏怎么就不敢一争?

李世民、朱棣二人敢争,皆处声誉榜前九。

刘彻之子刘据敢争,纵身死亦不失为合格的储君。

扶苏却是丝毫不争,如此性情,只能为臣而非君。

【秦念:坑儒这个说法,则是出自世修降表的孔家孔安国为《尚书》作序:“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汉武帝时期,孔安国几乎站立不稳。

被后世秦皇提起,他只觉恐惧。

自秦念道出孔家“世修降表”,且世修降表并非后世才有,而是源于宋微子。

孔家就不再备受尊崇,反倒是屡遭冷眼。

【秦念:既然扶苏为术士求情时说“诸生皆诵法孔子”,这些术士确实有可能是儒生——但跟着炼假药的骗子“妖言以乱黔首”,诽谤皇帝没资格得到长生药。这群跟骗子术士同流合污、甚至本身就是术士的儒生,难道不该被追责?】

现在关于“坑儒”有很多争议。

单论《史记》的记载,秦念认为这些被坑杀的术士应该包含儒生,甚至都是儒生。

只是如果诵法孔子的术士算是儒生,那么炼丹的儒生就是术士。

两种职业并不相斥。

这帮骗子自己炼长生药自己吃也就算了。

“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

骗国家巨额经费炼假药,炼不出来就找借口诽谤皇帝。

还在民间宣扬这个借口,让百姓认为不是这帮骗子炼不出长生药,而是始皇帝没资格得到长生药。

被坑杀有什么资格喊冤?

【刘秀:朕竟是未想到这一层。欺君之罪,确实当诛。】

刘秀也发觉自己学儒家典籍,就难免为儒学所误。

今日看秦念解读坑儒之事,他才惊觉这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或本身就是炼制毒丹的术士,或是在术士诽谤皇帝时参与其中。

而儒家故意隐去炼制“长生药”本身就是一场骗局,反而不断指责始皇帝坑杀儒生,这分明就是颠倒黑白。

【秦念:朕还需要为祖龙澄清一点,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挟书律的禁令之内,“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祖龙焚的是民间藏书,咸阳之内有博士官掌管着百家典籍。反而是项羽入咸阳后烧秦宫室,才有各种典籍的失传。】

【李世民:朕对始皇帝并无恶意。只是若秦朝未曾烧百家典籍,纵项羽焚秦宫室,百家之学或许不会失散众多。】

自从知道单独以儒治国不可取,李世民就在尽量搜集各家典籍。

然而收获甚微。

对秦时百家典籍大量被焚一事,深感遗憾。

故不由得出此言。

【秦念:二凤,你应该是觉得挟书律弊大于利?】

【李世民:朕……还请秦皇相告,挟书律有何利?】

李世民原本想说正是如此——甚至无利。

但很快他就想到秦念这个问法,其实就是表示挟书律必有其利。

且利益干系极大。

【秦念:朕提醒你一件事,刘邦即位之后,没有废除挟书律。】

【李世民:!!!】

李世民悚然一惊。

儒家常以挟书律作为秦朝暴政、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可此刻李世民才注意到,汉高祖的确没有废除挟书律!

是汉惠帝四年,汉朝才将其废除!

【秦念:刘邦,你为什么不废除挟书律?】

【刘邦:百家之学,所思各异,且多为赞同周礼之分封,并不认可天下一统。朕若过早废除挟书律,恐战国纷争再起。】

【秦念:汉帝废除挟书律的时候,汉朝天下已定,民心亦已归汉。就连儒家也在祖龙和刘邦的压制下修改自身学说,从尊崇分封改为认可郡国并行,甚至开始主张削藩。】

【秦念:没有挟书律,华夏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文化一统。】

各朝儒生目瞪口呆。

如果只是两个秦皇认为挟书律利大于弊,他们定然不会认可。

可汉高祖也没有废除挟书律,甚至认可挟书律有助于天下一统——

越是觉得荒谬,就越是惊恐。

【李世民:是朕不明当时之事,误解始皇帝多时!】

【嬴政:秦念,你此前说当以百家治国,故朕已建咸阳学宫容百家之学。如今你又言挟书律利大于弊,这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