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厂内广播 成了这片街区公开的秘密。……
秦想想站在凉茶摊附近, 儿子黎小胖还没发现背后的亲妈,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五味杂陈,以前她觉得自己是家里最作最会享受的那个人,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我天天在大学和工厂之间疲于奔命(花式摸鱼), 你们却在这里提前退休?!我不接受, 哼!”
秦想想还在为自己的“摸鱼”感到窃喜的时候, 人家早已经冠冕堂皇的享受起来。
这哪行!
她秦想想必须是家里最会享受的那个人,最擅长吃喝玩乐的的小作精。
根据眼前这样的状况, 她觉得自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秦想想凝神听了一会儿这个姓顾的知青讲三国评书, 发现这人普通话水平中上,但是人家内容讲得确实不错, 人物生动有趣,情节绘声绘色。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的把人挖走?
等到人群散了,小胖转身发现亲妈在背后, 吓得魂飞魄散, 而他妈秦想想却走上前, 跟顾知青说:
“我是飞燕联合纺织厂的总厂长,你要不要考虑来我们厂里广播站工作,你很有天赋,每天讲两三个小时广播,丰富广大工人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看你这三国讲得很不错。”
纺织厂里三班倒,和普通人的休息时间不一样, 而这时候广播电台的娱乐节目大多集中在下午六点到十点之间,八点是文艺节目的黄金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轮到上下午四点到十二点晚班的工人,听不见当天的文艺娱乐节目。
而此时的文艺节目也很匮乏, 除了广播电台和少部分电视节目,其他的则是歌舞团,以及厂里业余文艺队的表演,或者是厂里播放电影……但这些始终无法满足工人群体中日益高涨的文化娱乐需求。
挖角眼前这位“说书先生”,丰富工人文化生活,同时……秦想想自个儿也想听他把三国说完,舒舒服服的在工厂里喝茶嗑瓜子听评书节目。
气死黎小胖同志。
“我?我去工厂广播站?”顾志怀指了指自己,他有些不可置信,其实他之前也去广播站求过门路,但是口语面试直接被刷下来,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经常nl不分,前后鼻音也偶有问题。
人家还笑话他,说话不标准,回去再练练吧,干什么播音啊。
顾志怀被人笑得满脸通红,也觉得自己不是个干正经播音的料子,他和其他返城知青一样,没考上大学,知青办那边也没给他安排工作,只能自己摆个凉茶摊,夏日里卖卖凉茶和瓜子糊口。
像他们这样的知青有很多,他一个朋友,整个夏天都骑着自行车卖雪糕,可这家伙命好,夏天尾声,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顾志怀则没那么幸运,始终没有考上大学,瓜子凉茶卖得也不行,因为他不太会炒瓜子,煮的凉茶也一般般,生意不咸不淡。
直到有一次,在凉茶摊旁边跟“插友”讲三国,吸引了一大堆人,那天的凉茶瓜子卖得特别好,顾志怀便开始了他的讲评书卖瓜子凉茶之旅。
顾志怀以前在乡下插队的时候,就好为人师,而且口才好,乡下人都夸他“普通话标准”“声音好听”,而回到大城市后呢,备受打击,说他有“特殊口音”。
“对,就是你,来厂里广播站工作,增加工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你适合文艺工作。”
“我干!”
顾志怀立刻答应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可是颇为传奇的秦总厂长,听说过秦想想的故事,“秦想想、于国良,《报告》文学”在知青群里可火了。
他都差点想把这个编成故事——没想到真人出现在他面前,还给他指了条明路,拥有正经工作。
哪怕是国营大厂里面的临时工,也比在路边支个摊身份地位高。
虽然现在不太管他们这些无业青年在路边干点小买卖,到底游走在灰色边缘,没有正经确定下来,万一未来口风变了,说你不合规就是不合规……惶惶不可终日。
能有个正经身份,谁愿意在路边“刀口舔血”,哪怕如今顾志怀这个凉茶摊赚得很不错,秦想想一挖角,他就打算“上岸了”。
他被这突如其来的“知遇之恩”给砸晕了,二话不说就收了摊子。
“厂长,那我什么时候能去上班?”
“明天吧,上岗越快越好。”
黎小胖:“????妈,你把人给弄走了?我还没听完呢??”
秦想想嘴角上扬:“回家听你爸讲故事去,你爸十几年老海军……快二十几年老海军呢。”
黎小胖:“……”
秦想想宛如打了一场胜仗般带着儿子回家,黎剑知在旁边感慨这一出“母女相残”“母子相残”。
“爸,我妈把人给弄厂里搞广播去了,没得听了,让我听你这个十几年老海军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