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裁剪刀? 这简直是暴富学院。
商学院基础筹办准备妥当之后, 最重要的则还有“选校址”。
市里提供给了两个选择,第一,是郊外的新地皮, 郊外地皮便宜, 直接盖新学校;第二, 某中学闲置的旧校舍, 翻新了就能用。
秦想想跑了两个地方,首先觉得郊外太远, 累得慌, 其次,旧校舍实在太破了, 也不太看得上。
秦想想个人比较倾向于找个“旧仓库”改造,之前在特区分厂弄厂办窗口,选的也就是旧仓库。
仓库好, 地方大, 想怎么改格局都行, 并且现在各类国营大厂闲置出租的仓库比较多。
于是秦想想费了点功夫,找了徐汇区边界的一片旧仓库群,由好几个仓库组成,位置挺好,只是太过于破败, 需要修缮。
其实还有人想要租这里的仓库,开“录像厅”, 只不过这些仓库群连在一起,不单租,于是现在剩在那里。
秦想想跟市里提交了申请,这片仓库区就属于“商学院”的校址。
“搞商业嘛, 就要在热闹的地方!”
她做下这个决定,很多人是不理解的,筹办组不少人,都愿意去郊外办新厂址,建设一个气派的商学院。
不过,话又说回来,地方在徐汇和长宁区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真优越啊,交通便利,在这里办商学院,方便大家出行。
考虑到这点,大家最后也没反对。
黎剑知知道她们的选址位置后,他由衷地感慨:“老婆,你是真有眼光!”
“有什么眼光?我就图回家近。”
黎剑知:“这就是最大的好处了。”
位置,是真寸土寸金。
选好了老师,选好了校址,因为是旧仓库改造,随便修修改改就能直接上课了,倒是不费时间。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招生标准”。
他们这个新办的商学院,明显只是个“试水”产物,没有正经的招牌,在没有取得实际成绩之前,他们不可能通过普通高等考试来招收学生。
更像是一所“职业培训”式的学校。
至少目前只属于职业培训学校,暂时没有国家正经学历,除非在将来取得教学成果,并且逐步得到国家的认证。
起步阶段,筚路蓝缕,草台班子也正常。
“校长,那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招生标准’?”
“我们能找得到学生吗?”
秦想想手托着腮帮子,“要不,咱们就先办三个班,首先是面对市里所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招收起码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年轻骨干,由单位推荐过来学习,这个就叫‘骨干培训班’。”
“让市里选择单位,单位必须派一个过来学习。”
这样就不愁没人了,反正是市里要办这什么商学院。
副组长:“……”
“第二,就叫‘社会创新班’,面向所有社会青年,尤其是个体经济小老板,不设学历门槛,就考他们的个体经商经验。”
秦想想:“我来当考官吧。”
秦想想发现,自己在管理摊位个体户上,有极强极强的实际经验……就好比曾经的飞燕风华,夜市,还有特区的飞燕集市。
这小老板能不能赚钱,她随便想想,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妈耶!
秦想想震惊:我竟然还有这样的能力!
秦想想:“最后一个,就设定为‘奇才班’,招收一些古怪的商业人才。”
秦校长认为八十年代的市场经济太精彩了,有沈阿姨白大姐这种无师自通的;也有朱崇贵、姜国华这种高学历搞技术,愣是把自己搞破产的技术奇才。
这些“奇葩”就给搜罗到“奇才班”里,兴许能发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之前秦想想就在想,如果那朱崇贵的“菜刀”真的好使,让沈阿姨,或者让白大姐去卖菜刀,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同时,秦想想也在想,姜国华的“自动化”概念——这个秦想想十分欣赏!自动化,无人化,也代表着节省人力劳动,她这个懒人,就喜欢能让人更偷懒的机器。
“姜教授这想法,放在国营大厂制作自动化流水线成本太高……但是反过来想,能不能利用技术,帮忙沈阿姨改进一下做豆腐的技术?”
“个体小产业,完全不需要彻底无人自动化,能稍微改进一下某个环节,帮忙省时省力偷个懒,这已经很好了。”
秦想想知道,像是沈阿姨这类“做豆腐”的手艺,真的是再辛苦不过的活,能稍微省点力,那是造福劳苦大众。
做豆腐是很苦的!
而罐头工厂,人家七十年代当工人,罐头厂就是个好去处,大家都争着当流水线工人呢,你让人机械化不用“工人”,这就不合理。
而外面的劳苦大众,比如做豆腐,还有一些乡镇小企业,那真是干活太累了,这才需要一些“减少辛劳”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