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风骤(二)
郑邈离京那日,只见笑语盈街,人头攒动。
他恍然想起,今天是会试放榜的日子。
他仰起头,望向泛黄的天空,思绪不受控地飘回了往昔。
那是天定十四年的春日,郑邈站在贡院张贴的红榜下,伸着手指,踮着脚尖,点数着自己所在的位次。
每个考生最关注的,自然都是自己的排名。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个名字,注定烙印在每个人心中——会元。
他会是天之骄子,是令所有考生羡而妒、敬而慕的存在。
考生们总会忍不住想:
那是个怎样的人?
他来自何方?
人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又比他差在哪里?
经过查点,郑邈确认自己位列贡榜第二十位。
他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了榜首。
而当时还不曾与他结识的小兔崽子,正骑在所有人脑袋顶上,无声地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命中注定要名扬天下。
他是个到哪里都要拔头筹的家伙。
前世如此,或许……今生仍是恶习未改。
……
郑邈牵着马,顶着略带沙尘的春风,急急向前走去。
汪承快步跟上,低声提醒:“大人,今日风大,不宜上路,不若在上京再停留两日。”
郑邈回过头去,目光如炬,轻而易举地揭破了他的心思:“你是还想和那姜鹤交游两日吧。”
汪承低下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歉疚和无奈:“什么都瞒不过大人。”
近日,上京官场中最热门、最激动人心的话题,便是太常寺卿张粤的轰然倒台。
汪承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却无法同旁人言说。
他天性稳重,但到底年岁不大,胸中始终澎湃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仿佛一团火在心底燃烧。
好在身为同谋的姜鹤后来又与他见了两面,与他聊了几句,才稍稍排遣了汪承那点热血沸腾的青年意气。
听说姜鹤是行伍出身,汪承还有些惊讶。
他跟随郑大人走南闯北,见过不少行伍出身的人,都是一身洗不脱的兵油子味儿。
他实话实说道:“你不像。”
姜鹤说:“很多人都这么说过。是小将军一直护着我。”
“……小将军?”
姜鹤很坦然地:“乐小将军,乐无涯,乐有缺。你听说过他么?”
汪承微微皱起眉来,脑海中转过与此人相关的无数恶评。
那些流言蜚语,像是一层阴云,笼罩在这个名字之上。
但他的教养不允许他对旁人的关系加以置喙。
见汪承沉默,姜鹤继续道:“我来上京后,听说小将军与郑大人曾经关系很好。不知郑大人有没有对你说起过他?”
汪承照旧沉默。
那自然是有的。
这也是他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
传言中那样不堪的一个人,在郑大人和姜鹤口中,却是另一个模样。
那么,乐无涯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
说他有七窍玲珑心,说他是天下第一人,汪承从未亲眼得见,因此始终半信半疑。
——说起来,他比起那位一力将陈年旧案翻过来的闻人知府,又当如何呢?
思及此,汪承收回了难得散漫的心思:“大人,等出了城再放马吧。”
郑邈心事重重地一点头。
出城门,上官道,他便能一路策马,赶回桐州,去问那人要一个答案。
尽管他对那个答案,心中已有了九成定数。
他路过一处早餐摊时,心念一转,忽的想起一事:
说起来,在今科考生之中,似乎有一个人他还算相熟,曾在桐州府衙里见过几面……
只是郑邈如今心中有万千个念头沸腾不休,这个简单的念头在心中宛如流星,一掠便罢。
他加快步速,一路向南而去。
……
而坐在早餐摊上吃豆腐脑的闻人约,则目送着郑邈一路快行,很快便不见了踪影。
出于礼节,他本想招呼郑邈两三句,但眼见他行色匆匆,而自己头未戴冠,长发用发带简单绾起,只是洗了个脸就出门来,形象实在欠佳,便也不再出声,把加了糖的豆腐脑一口饮尽,随后斯文地举起手来:“店家。”
小二殷殷上前来,张口就是顺顺溜溜的吉祥话:“一碗豆腐脑,十年寒窗苦;今日吃下肚,明朝状元路!——客官,有吩咐您说话!”
“借您吉言。”闻人约温和一笑,“包十个羊肉包子。我带回去。”
近日来,他和那两个故意接近他的举子处得不错。——他的性情温和,有本事和任何人都处得不错。
替人带份餐食,不过是顺手的事。
他托着包着十个包子的荷叶,回到客栈时,却发现客栈大门已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