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风骤(四)(第2/3页)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若人不在了,务必趁着茶博士记忆新鲜的时候,把那人长相细细记下,在开船前,把情报送回去给大人。记住了?”

那府兵自从经历江上一战,对仲飘萍早已是心悦诚服,毫无二话,领命而去。

仲飘萍向主船走去。

踏上舢板的那一瞬,带着腥气的江风掀起了他的衣角。

他一时驻足。

他与船,倒是有缘。

在踏上那艘驶离南亭的船前,他是百无一能的废物纨绔。

再下船时,他一夕长大,却也成了无根的飘萍。

然而,一切终究是太晚了。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己所能,让自己多些价值,免得死后无颜去见天上父母。

他不过驻足了片刻,便继续向船上走去。

因为他想起,主炮的炮架还没有上油。

……

元子晋心神不属,慢吞吞地溜达回府衙。

途中,他恰好碰见了一队身着府兵服色的人,正在南城最热闹的街道一角搭凉棚,搬椅移桌、挂牌架幡,忙得热火朝天。

元子晋凑上前去:“哎,干嘛呢?”

“哟,元哥!”被他叫住的人冲他一乐,“大人叫我们来收废铁!”

元子晋啊了一声,想起了闻人明恪今日在衙内上蹿下跳时,的确提过一嘴这事。

他问:“拿来补武器的么?”

“是,咱们武器总有战损,修修补补,总还能用。”那府兵举起手里画了图样的牌子,“旧马蹄铁、旧锅具、旧锄头、家里箱笼边角的铁皮、晾腊肉用旧的钩子,大人都收,全看老百姓乐不乐意捐。要是人家送的超过五斤,咱们也得给补贴补贴——县主送了不少边角布料过来,咱们可以换些碎布头子给人家。”

另一个府兵凑过来,补充道:“大人还说了,只有铁钉是急需的东西,要花高价收。好钉子每斤一百文,锈钉子就不值钱了,每斤三十文。”

元子晋撇了撇嘴。

他早不是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小少爷了,张口道:“哪个小老百姓家里有这么多铁钉啊。把椽子、板凳、床全拆了也不够啊?他怎么不去找官营或者私营作坊收呢?”

“大人打听过了,说是走正规的路子,最低也要一百二十文一斤。持家不易,能省一点是一点。”

说着,府兵瞄向了他腰间的手戟套,见上面配了个金属钩子,便玩笑道:“元哥,今天我们还没开张呢,要不你这钩子——”

不等他说完,元子晋便捂着侧腰,噔噔噔倒退了好几步:“别打我的主意啊!这是旁人送我的,给一百两金子都不换!”

府兵们哄笑起来:“是相好送的吧?”

元子晋:“滚滚滚。”

说着,他做贼似的护着手戟套,自己一骑绝尘地滚了。

……

听说能够以物易物、以旧换新,百姓们自是颇为踊跃。

原因无他。

桐州百姓是真的吃过倭寇入侵的亏的。

真要打起来,进入战时状态,守城主官派兵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拿来修补城防、建造防御器械,他们也只能哭着认栽。

如今,百姓们眼见桐州日益繁盛,大人又愿意在城防上砸钱,并且没有一丝强取豪夺的意思,自然愿意把家里用不着的破铜烂铁清扫清扫,一方面尽一份心力,另一方面,也能换些实惠的布头回来——这年头,可不是谁都能买得起布的。

而一向沉迷听曲的张凯,竟是一反常态,主动捐赠了百余斤半新不旧的铜铁,号称要给大人“一壮声势”,摆足了向乐无涯纳投名状的讨好架势。

任谁看来,他都是看自己的靠山要倒,便急于讨好知府大人,想另觅山头。

乐无涯欣然笑纳,并礼尚往来,给张府送去了零碎布头三斤,以资鼓励。

他与百姓们和乐融融,但对潜藏起来的敌人,可真如秋风扫落叶般残忍。

商税有所蠲免后,往来商船日渐增多。

乐无涯派出了办事素来严苛认真的牧嘉志,专司稽查一事,尤其是生鲜果蔬一类,查得格外严厉。

专门运送生鲜果蔬的船只,必须检验货单,且得有两地官凭和海运书凭,才准启航,并且,牧嘉志会派出一队兵士随船押运。

而其他运货船只,基本也都有蔬果储备。

对此,牧嘉志铁面无情,派兵上船,数着人头,一一对照查验。

一旦查出蔬果储备量远超船员所需,那就麻烦了,得上衙门说明缘由,并将超出的部分扣押下来。

当然,即使在如此高压的检查下,夹带和偷运仍不可避免。

只是乐无涯挟雷霆之势,打了这帮匪寇一个措手不及,生擒了不少舌头。

他可不是什么谦谦君子。

经过一番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后,这些舌头晓得多少情报,就吐了多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