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孝道(五)
守仁殿内。
项铮端坐如钟,不动如山:“平身。起来说话。”
待乐无涯起身,他却不急于追问弹劾之事,反是话锋一转:“六皇子叫你查的事情,如何了?”
寻常御史,若发现皇上对自己的参奏漠然置之,不是义愤难平,便是沮丧颓然。
但乐无涯却极能沉得住气。
皇上问什么,他答什么就是了。
“回皇上。”他道,“那并非什么家传秘方,而是一个名叫苏三白的游方郎中,自滇南带来的药粉。”
这苏三白,本是个半吊子郎中,医术稀松平常得很。
一年半前,他路过滇南瘴疠之地,不幸染上恶疟,被折腾了个七荤八素,高烧昏厥,险些横死在路上,是当地山间居住的一个小部族的族人将他拖了回去,灌了药,才叫他捡回一条命来。
他吃的药,是当地人从一棵“神树”上切下来的树皮磨成的药粉。
滇南瘴毒凶险,本地人患了疟疾,往往会拖着病体,到“神树”下诚心诚意地祈祷,以求树灵庇护,得到“神树”允准后,才敢小心翼翼地刮取少许树皮,煎汤服用。
这药粉,被小部族的人称作“鬼摇头”。
苏三白压根儿不信这些。
待病体初愈,他就跑到“神树”底下,老实不客气地刮秃了能刮到的所有树皮,卷包跑路了。
在苏三白眼里,这一小股滇民对“神树”的敬畏简直愚不可及。
他的疟疾绝对不是被所谓“神迹”治愈的。
关键就在这“鬼摇头”上。
他看中了这东西的价值,踌躇满志地想用它发上一小笔横财。
但凡碰上个得了疟疾的达官贵人,急需救命药,他把这“鬼摇头”献上去,何愁没有大富贵?
然而,“鬼摇头”并没给他带来想象中的收益。
苏三白第一次出手,便是替一个富商家的小少爷治疗疟疾。
他满怀信心,连拿到钱后去吃什么喝什么都想好了。
谁想这玩意儿甚是古怪,一服药喝下去,小少爷非但没见好转,反是耳鸣目眩,哭号不止。
苏三白也是个废物点心,一看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登时原形毕露,冷汗狂冒,高人的架子也端不下去了,面对家属的诘问更是一问三不知,连“十八反”这等医家常识,都支支吾吾地说不明白。
富商看出了他的草包本质,大发雷霆,命人将他乱棍打出,险些打折了他一条腿。
经此一劫,苏三白学乖了,忍痛放弃了囤积居奇的打算,转而低价把药卖给一些得了疟疾的平民,暗中观察药效。
得出来的结果不大如人意。
或许是他没能学会滇南本地人炮制药物的手段,或许是那“神树”真的只庇佑信徒,治愈之数竟不过半。
由此可见,倘若他再拿着这药去达官贵人那里招摇撞骗,有五成可能要挨上一顿死打。
万一病人吃药后两腿一蹬咽了气,他还要吃上官司。
苏三白只好自认晦气,断了靠“鬼摇头”发财的念想,一路走,一路卖药,好尽快把这烫手山芋变现,能捞上一点是一点。
就这么着,尖着脑袋捞钱的庸医遇上了病急乱投医的田秀才。
……
面对若有所思的项铮,乐无涯不疾不徐地奏道:“微臣在南亭时,亦知滇地多瘴疠。本地人解毒之法五花八门,这所谓的‘鬼摇头’,许是真的有些门道。苏三白已经签字画押,且愿意带路前往寻找‘神树’。至于他手中剩下的药粉,臣已收缴来了,暂留都察院存档……”
项铮指节在案上轻轻一敲,赞道:“你办事很周到。辛苦了。”
乐无涯一拱手:“皇上谬赞,此事不难。”
这绝不是乐无涯过谦。
到了彰德府,找到苏三白本人后,乐无涯只和颜悦色地说了几句好话,就把苏三白捧得飘飘然不知所以了。
田秀才事发后,民间亦对此事颇有争议,或赞其孝心可嘉,或斥其不慈不义。
可就是没人把他苏三白当回事。
他就是藏在案卷犄角旮旯里的一个“郎中”,是个貌似不重要的添头。
苏三白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敢托大,本打算夹着尾巴悄悄离开彰德的,没想到竟然有朝廷大员找到了他,请他吃茶,唤他“苏大夫”,客客气气地询问他“鬼摇头”的细节,还承诺他若是能找到“神树”,不仅有百两银子可拿,朝廷还会去他的老家,替他立起一座生祠,生受香火。
苏三白庸庸碌碌、汲汲营营地流浪了一辈子,活了个稀里糊涂,治死的人比治活的人多,吃的棍棒比得的铜钱多,何曾受过这般礼遇?
当下,他便竹筒倒豆子似的,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老老实实吐了个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