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旧事(一)(第2/3页)
然而六皇子眼观鼻、鼻观心,丝毫不见不悦之意,旁人也不好置喙什么。
散朝后,项知节叫住了工部尚书毛睿。
毛睿年岁不大,不过四十出头,是六部尚书中年岁最轻的,却生生熬出了两轮巨大的黑眼圈,下巴也剃得干干净净,并没有积极响应朝中文臣蓄须的风潮。
项知节微笑道:“毛尚书,麻烦引个路吧。工部事务我尚不熟悉,还请毛尚书多多指点。”
毛睿:“好,六皇子,随臣来吧。”
他说话时,尾音有些上扬打飘,整个人的仪态颇有些飘飘欲仙的意味,比项知节见过的陆道长还更有世外修仙客的风范。
入了工部衙署,立即就有人迎了上来,匆匆地行了个礼:“六殿下安。毛大人,这是修缮御极殿暖阁地龙的图纸。”
毛睿脱下官帽,夹在腋下,露出一个热气腾腾的脑袋,顺手接了过来:“第四版了?”
来人应道:“第五版了,第四版是您前日废掉的那版。”
毛睿:“行,知道了。”
到了中庭,又有一个书吏模样的人直冲了上来:“大人,通州那边递了加急文书来,说是永安闸的桩子给白蚁蛀空了!”
毛睿眉头轻飘飘地皱了一下:“蛀了几根?”
“五根!”
“那是有些麻烦。都水司的人来了吗?”
“来了,都来了,负责永安段的河工头子也提来了。”
“夏日暴雨多,天子脚下更出不得事。先叫人开了储备仓,把里头的厢埽调过去,把闸给我支住喽,上面挂上红绸,叫漕船暂时莫要通行。咱们这边做好溯源,看看是哪批木材,一根根验过去——看见一只偷油婆,灶后肯定藏一窝——待一一核对清楚了,把数报给我,我看谁经的手、谁验的货,看老子参不死他们的。”
书吏草草行礼:“得嘞。”
毛睿侧过身去,面目平淡地对项知节做了个手势:“六皇子,今日事多,衙中实在是吵嚷了些。您多担待。”
项知节微微笑了。
怪不得昨夜老师说,毛大人是个妙人。
毛睿见他一如既往地温和,不像是言行不一之人,心下便有些好感,进一步邀请道:“六殿下要去闸口那儿看看吗?我叫人把船备下。”
项知节一顿,继而摆手笑道:“不必了。我有些晕船。”
毛睿“哦”了一声:“那您里边请。”
……
而此时,闲来无差的七皇子也终于打听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事情。
虽说他前朝不受宠,但在后宫里还是很得人心的。
就比方说坐在他面前的二哥项知徵,正对他送上的多宝箭匣爱不释手,听了项知是的问题,不由诧异:“你问这个做什么?”
“好奇咯。”
除了在乐无涯面前,项知是素来极懂什么叫看人下菜碟。
他知道他二哥天生一副直肠子,就算给他搞些弯弯绕,他也听不明白,索性将一分假话掺在九分的真话里讲:“听说庄贵妃不待见他,可也不至于恨他至此吧。”
大哥项知明、二哥项知徵,都是当今皇上尚为东宫太子时生下的。
那时,项铮正沉醉在权力的魅力中不可自拔,无暇顾及后院,长久以来,膝下只有一个项知明这个长子,宫里也只得荣、庄这一正一侧两妃。
当然,这不妨碍他多找几个“房里人”。
项知徵就是他的“房里人”所出,在项铮登基前夕出生,和项知明足足差了七岁。
直到登基后,项铮才开始广纳后宫,繁育子嗣。
在项知节、项知是呱呱坠地时,项知徵早已记事。
此事问他,再合适不过了。
项知徵挠挠脑袋,叹息一声:“你们俩……唉,我就知道,一母同胞,哪能真的生分了呢?该关心的还是要关心的。”
项知是的嘴角跳动了两下:“……”
为了探消息,为了嘲笑小结巴,他忍。
他露出了甜甜的小酒窝:“二哥,我才不是关心他呢。”
项知徵露出“是是是你说得都对”的表情,旋即抱臂往后仰靠,陷入沉思:“这事我也未曾亲见……还是听我娘说的呢。”
项知徵的生母邓氏前些年早已过身。
她由于身份不显,一直是个贵人的身份,不上不下、不荣不华地度过了这一生。
她性子文静,断没想到自己会生出这么一个上蹿下跳、高门大嗓的武夫儿子,仿佛自觉有愧似的,干脆更加沉默地缩在了宫墙的阴影中,绣绣花,读读书,不问世事。
她最大的消遣,便是等着奚嫔来找她打叶子牌。
“奚娘娘有段时间心情不好,我母亲一直喂她牌,也不见她的笑模样,索性横了横心,带她出门逛园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