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心计(二)
在裘斯年忽悠得纪准脸色发白、只觉自己死期就在明日时,乐无涯已将眼光从现下的丹绥遥遥地投向了上京。
一人之力,终难成事。
他需要同盟。
在他的授意下,秦星钺日夜不休,过驿站而不入,日夜兼程,悄无声息地回到了上京。
……
右佥都御史许英叡接到信时,正在家中用早饭。
信中,乐无涯言辞一反常态地谦虚谨慎,并特意提及本地官员周文昌办事勤勉,列举了几项救灾良策,称其措置周密、无可指摘。
他写道,周文昌有榜眼之才,却外放做了县令,整整十年,不得升迁。
听说他之前在都察院任过职,也算昔日同僚,乐无涯有心提携他一把,但又怕他曾做过什么恶事,不然为什么十年都没轮到一次升官的机会呢?
所以他请托许英叡,去查一查周文昌周文昌近十年吏部考评的结果。
若无疑处,乐无涯打算上表奏周文昌一番。
待回京述职之日,再邀许英叡过府清谈,奉茶相谢。
落款日期是十日之前。
许英叡喝了口豆浆,笑了。
嘿,这小子还有求人的时候呐。
许英叡掐指一算,他已去了丹绥近半个月。
看来这闻人约的确是对周文昌颇为满意啊,刚到丹绥,就嘉赏至此。
感叹一句,他撂下早饭,便毫无戒心地跑去了吏部,签字申领了记档,细细查阅起来。
这一查,却令许英叡吃了一惊:
周文昌历年考评成绩,竟是相当不俗。
虽然没有到“卓异”的地步,可每年皆是“优等”,也算是尽心办事了。
许英叡有一长处,便是从不妒才。
他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丹绥县资源有限,论起艰难贫瘠,和闻人约出身的南亭不相上下。
不是人人都是闻人约,能凭一座小福煤矿修路兴产,将南亭豪强收拾得服服帖帖,花样百出地带着整个县城致富向上的。
能在有限资源下恪尽职守、惠泽民生,已属难得的好官了。
若周文昌真是沧海遗珠,能因缘际会得以崭露头角,得了圣心,那也是好事一桩,于万民有利啊。
可许英叡到底是做惯了御史的,眼光比一般人更为锐利毒辣些。
他额外留了个心眼。
好端端一个榜眼,怎么像是被官场遗忘了似的?
这里头怕是有些玄虚。
许英叡与吏部程侍郎的私交不错,不过笑谈几句,便套来了一个重要情报。
“我的许大人啊,这周文昌你就莫再过问了。”程侍郎笑道,“他是王堂尊要留用的。”
……王大人?
王肃?
在许英叡的印象里,王肃慎微慎独,洁身自好,甚至能称上一句冷酷无情。
他怎会特意“留用”某人?
见许英叡面露疑色,程侍郎说:“都察院每隔两三年,就会派人来调他的档,瞧瞧他的考评成绩。”
许英叡瞄了程侍郎一眼。
十年来,吏部的调档记录浩如烟海,程侍郎居然能记得这么清楚?
程侍郎看破了他的心思,笑道:“许大人,谁是谁的人我要是还分不清,我就不必干这行啦。”
许英叡搔搔头,仍是不解:“都察院依例调档,说是查案亦无不可,程兄何以断定他是王堂尊的人?”
程侍郎并未将此视为机密,顺嘴就讲出来了。
他知道,许英叡虽说能力出众,本质上却是个厚道人。
与其叫他自己查出来,不如自己稍加点拨,既能让他记自己一个人情,也免得他和上官意思相悖,不慎开罪了上官。
官场难得有个好人,何必令他卷入是非之中?
于是,程侍郎便点得更透彻了一些:“明面上自是都察院公务,但每次来的都是王堂尊近侍卜欣,虽以都察院名义行事,可调档笔迹皆是卜欣手书。”
官员和重要吏员的字体都是要在吏部登记的。
一旦查起来,板上钉钉是抵赖不得的。
这就更叫许英叡困惑了。
若王堂尊确有关照之意,何以周文昌考评优异,却十年未得升迁?
添了这点疑惑后,许英叡不禁暗生警惕。
出于官员的直觉,他与程侍郎又谈笑一阵,交还簿册,匆匆告辞,打道回府。
他这般做贼心虚的做派,反倒勾起了程侍郎的一点疑心。
……可就算自己不说,许英叡看起来也是要细查的。
在短暂的犹豫后,他决定暂时隐瞒此事,压下不表。
……
另一边,学士府中。
这几日皇上龙体抱恙,暂停了朝会大起,只命妃嫔轮流侍疾,解季同倒是省了心,不必在御前陪侍了。
可他这份清闲并未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