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黑暗里的孩子(第12/12页)
他站起身来。
“我倒想知道谁应该对这个女人的死亡负责。是人类呢,还是……”
他望着上空,望着天花板外面的天空,嘟哝着说:
“是你吗?”
随后他低下头,好像头上有一种压力似的,他又说:
“杀死这个女人的是黑夜。”
他抬起眼睛,看见了那个正在听他讲话的、睡醒了的孩子的脸。于苏斯突然问他:
“有什么好笑的?”
孩子回答道:
“我没有笑。”
于苏斯心里一惊。他不声不响地望着他,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真可怕。”
昨天夜里车子里很暗,所以于苏斯没有看清这个孩子的面孔。现在天亮了,他才能看清楚。
他把两只手掌放在孩子的肩膀上,带着越来越注意的神情,又看了看他的脸,嚷道:
“不要再笑了!”
“我没有笑。”孩子说。
于苏斯从头到脚打了一个寒战。
“我对你说,你还在笑。”
如果不是出于怜悯,就是出于愤怒,他抓住孩子,用力摇了一下,粗暴地问他:
“谁把你弄得这副模样?”
孩子回答道:
“我不懂您这是什么意思。”
于苏斯又说:
“你脸上这个笑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一直是这样,”孩子说。
于苏斯朝箱子那边转过头去,低声说道:
“我还以为这种作品已经绝迹了呢。”
为了不吵醒婴儿,他轻轻地把那本垫在婴儿头底下当枕头的书抽出来。
“让我们看看《征服篇》,”他嘟哝着说。
这是一本用软羊皮纸装订的对开本的书。他用大拇指翻了一会儿,才停在一页上,然后把书打开,放在炉子上,读道:
“De Denasatis[8]。在这里。”
他接着读下去:
“Bucca fissa usque ad aures,genzivis denudatis,nasoque murdridato,masca eris,et ridebis semper. [9]”
“一点也不错。”
他把书又放在木架上,嘟哝着说:
“不必深入追究了。我们还是到此为止吧。笑吧,我的孩子。”
小女孩醒了。她的问候是一阵哭声。
“来,奶妈,喂奶吧,”于苏斯说。
扶着婴儿坐好以后,于苏斯打炉子上拿起瓶子给她喝。
这当儿,太阳刚刚爬上地平线。红色的光线打窗子里透进来,正好落在小女孩转过来的脸上。她那两只一动不动地望着太阳的眼珠像两面小镜子似的,反射出两个深红色的圆点。眼珠子一点也不动弹,眼皮也是如此。
“瞧!”于苏斯说,“她是个瞎子。”
[1] 即米迦勒天神节,在9月29日。
[2] 原文côte有“海岸”、“肋骨”两个解释。
[3] 希腊神话里力大无穷的勇士。
[4] 船艏的紧急用主锚,法国人从前叫做“悲天悯人的锚”。
[5] 约翰·开普勒(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
[6] 指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那天,法王查理九世下令屠杀新教徒。
[7] 古希腊哲学家。轻视安乐,住在桶里,白昼点灯寻找正人君子。
[8] 拉丁文,论劓鼻。
[9] 拉丁文,将嘴巴一直割到耳朵,剔开牙肉,割开鼻根,面具就完成了,你就永远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