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误(第16/17页)

[11] 由于郑成功出生在日本,母亲为日本肥前田川氏之女,因而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夺回台湾这段历史,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荣光。在日本的传统戏剧中,有一出《国姓爷合战》,讲的就是郑成功打败荷兰人的故事。而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是明朝的忠臣,是清廷敬畏的对手,至死也不肯投降。郑成功更因“收复台湾”被尊为民族英雄。

[12]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被拨归佟养甲、李成栋麾下,从征广东,攻打南明两广政权。李成栋突然“反清复明”后,施琅也跟着李成栋“反清复明”。但因为南明内部争斗不断,加上李成栋对福建将领的排挤,施琅等闽将重新投归郑成功。施琅是个典型而纯粹的军人,作战勇敢,富有谋略,但缺乏政治主见,所以在政治上表现得反复无常。他加入郑军后,很快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但其人恃才傲物也引起了郑成功警觉,一度削去施琅兵权。施琅部下曾德见主将失宠,便离开施部,利用旧关系当上了郑成功的亲随。施琅得讯大为愤慨,派人将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却悍然不顾,“促令杀之”。郑成功勃然大怒,派兵包围施琅住宅,将施琅及家眷全部逮捕。传奇的是,施琅被捕后,竟然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掩护下,奇迹般地逃回大陆。郑成功怒不可遏,下令将施琅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处斩。施琅虽然逃走,却还没有投靠满清,直到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后,这才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了清朝,后来成为平台的关键人物。

[13] 赵士桢事迹可参见同系列小说《明宫奇案》。

[14] 《律吕正义》:清代康熙、乾隆两朝宫廷敕撰的、以乐律学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百科专著。

[15] 盛京即今辽宁沈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在此置沈阳中卫(曹寅先人即担任沈阳中卫指挥使一职),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清(后金)努尔哈赤占沈阳。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留都。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又,清朝历史上最早的东北流人为僧人函可。其人本姓韩,广东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明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瓒之子。明朝灭亡后,函可从广东来到南京,以僧人身份为掩护,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并撰成《再变记》一书,内中涉及诸多江南史实,且明显站在明朝一方。顺治四年(1647年),函可欲回广东串联,因其父韩日瓒曾是洪承畴座师,顺利从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手中取得了出城印牌。但出城时,城门守卫从函可身上搜出福王答阮大铖书,并《再变记》一册。函可遂被逮捕拷问,受尽酷刑。函可“血淋没趾,屹立如山”,始终不发一言,就连行刑的清军也为之感叹。不久,函可被押至北京,下刑部狱。尽管没有取得函可反清的真凭实据,但清廷仍将他流放关外盛京。此案也是清代历史上第一起“文字狱”要案。

[16] 此处据清著名学者纪昀(纪晓岚)所撰《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此书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刊行于嘉庆五年(1800年),其中卷十九《滦阳续录(一)》中记有纪昀与戴梓后人戴遂堂交谈,戴遂堂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西洋人,官钦天监正)忤,遂徙铁岭,故先生为铁岭人。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噍类矣。乃惧而不献”。

[17] 这段故事参见同系列小说《大明惊变》。

[18] 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明皇族成员,如崇祯皇帝长子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等,先被李自成大顺军俘虏至北京。清军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下落不明,成为历史疑案。民间传说中的“朱三太子”即定王朱慈焕,他长期隐姓埋名,以充当私塾教师为生,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晚于本书故事发生时间)才在山东汶上县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