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误(第17/17页)

[19] 杨起隆:一名杨起龙,为人果敢,文武兼备。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吴三桂在南方起兵反叛清朝,京师气氛非常紧张,杨起隆决定假借明“朱三太子”之名在京师起事。他自称朱三太子,建年号“广德”,起义军称“中兴官兵”。但起义前事情泄露,起义军被清军镇压,杨起隆趁机逃走。康熙皇帝下谕严查此事,捕杀二百余人,全城惶恐,京师百姓纷纷准备逃往西山。为了安定时局,安抚民心,全力平定吴三桂叛乱,康熙帝接连颁布“抚安百姓”谕,又命令将被捕的起义者凌迟处斩,其亲属免罪。此后,有冒名杨起隆秘密抗清者,也有杨起隆旧部公开起事者,均被镇压。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仍有谕令:“杨起隆一案,时当留意。”次年春,杨起隆在改名换姓之后,出现在武官金玉相家中。有人将他告发。杨起隆随即潜离虎穴,自此屏踪息影,不知所终。

[20] 顾氏为江东望族,拥有大量田产。顺治十二年(1655年),昆山富豪叶方恒想吞没顾家田地,买通顾炎武仆人陆恩,谋划以“通海”罪名(勾结海上抗清武装)告发顾炎武。顾炎武闻讯于当年五月潜回昆山,秘密溺杀了陆恩。叶方恒与陆恩女婿勾结,私下将顾炎武绑架关押,并胁迫其自裁,必欲置之于死地。顾炎武挚友归庄不得已告到官府,才由官府派兵解救了顾炎武,但顾炎武也因此以杀人罪被捕下狱,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归庄计无所出,为营救顾炎武,去向文坛领袖钱谦益求援。钱谦益道:“如果宁人(顾炎武别名)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于是代顾炎武拜钱谦益为师。钱谦益果然以老师的身份出面周旋。钱氏当时已不在朝中为官,但他名气极大,许多门人都在朝中担任显赫要职,官府遂卖了人情,释放了顾炎武。顾炎武知道缘由后,急忙要归庄去索回代书的门生帖子,归庄不肯,顾炎武便在大街上张贴告白,声明拜钱谦益为师的名帖是假,弄得钱谦益大为尴尬。但叶方恒并没有放过顾炎武,派遣刺客尾随追杀,终在南京太平门外截住顾炎武,幸亏有人出手相救,顾炎武只受了轻伤。叶方恒又派人洗劫顾氏昆山故宅,“尽其累世之传以去”。此后,顾炎武远离故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

[21] 义冢: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于义冢或山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