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暗线密布(第8/22页)
“那……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你觉得我是自己人?”田川跟在身后,问道。
“我不知道。我说过了,这得你自己去悟。”
贾逸转身,融入稀疏的行人中。身后的田川已经悄然离开,他并没有开口挽留,只是默默地盯着脚下,看细微的尘土在步履间飘起,又颓然跌落下来。
无能。
尽管魏王和世子仍旧没有降罪,但贾逸仍旧有着非常强烈的耻辱感。如果说先前的临淄侯曹植遇刺,只不过是寒蝉的扬汤止沸之计,那这次的伏击,无疑是釜底抽薪。
可笑的是,当初自己还以为意外地找到了曹植遇刺的线索,能顺藤摸瓜地牵出寒蝉,却完全没料到那只是寒蝉的又一个陷阱。
无能。
贾逸的心头再次浮上了这两个字。
若是因为寒蝉,让魏王和世子对自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仕途大概就会止于此处了。那样的话,大仇何日能报?
他站在长街上,苦笑。
“目前军情危机,我方应后退三十里,依阳平关一线布防,以避蜀军锋芒。”一个大腹便便的谋士道。
“眼下咱们只不过折损了三万人,我军起兵四十万,尚余三十七万,而蜀军一共还不到十万人。现在就退,为时过早了。”另一个干瘦的谋士捻着下巴的胡须道。
“咱们只不过是号称全军四十万,除去负责辎重粮草的辅兵、用于安民驻扎的郡兵,战兵只有二十六万。这二十六万中,在岐山折损了三万,只剩下二十三万尚可一战。对于蜀军,我们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鄢陵侯曹彰已带二十万精锐,正赶赴汉中。他若赶到,我军保证优势兵力绝对没有问题。”
“就算有绝对的优势兵力,还要考虑到……”
杨修斜靠在军帐的一角,听着那些谋士们乱哄哄的争论,感觉索然无味。这所谓的军策例会,完全没有一点参与的价值。起码到汉中以后,没有一条军令是在这里制定的。这种例会的作用,是让这些谋士们各抒己见,把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都估算到,整理之后交由魏王他们作为参考。真正的军令,是在魏王、程昱、夏侯惇这些人出席的军策秘会中商讨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军策例会,提供的只不过是最基础的东西罢了。
眼看军策例会的讨论已接近尾声,杨修伸了个懒腰站起了身。
“杨主簿,有何高见?”负责记录的书佐看着他道,“你已经参加三次军策例会了,却还没说过一次话。”
杨修笑道:“鸡肋。”
“鸡肋?”书佐一头雾水,军帐里争论不休的谋士们也都停下来。
“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当断不断,军心自乱。”杨修道,“我的高见就是,撤军。”
“撤军?”一名谋士大声重复道,“咱们四十万军士,就白白跑了一趟?”
“现在撤退,比再吃败仗退兵好点。诸葛亮供应后勤,法正屡出奇谋,张飞、黄忠、马超据险守要。蜀军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汉中民心所向。而我们呢?出征前折了夏侯渊将军,第一仗又中了埋伏,军心士气低迷得要命。这场仗,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打赢的。而关羽已在荆州秣马厉兵,东吴孙权鏖战合肥,若是拖得太久,多线受敌在所难免。到时候再退,恐怕比现在的代价要大得多。”
“那现在撤退,刘备追击的话怎么办?那就要在长安附近御敌了。”另一名谋士问道。
“刘备不会追。他刚吃下汉中,得安排郡县属官,强化治安,把这块肉先消化了。若他求胜心切,追击我军,我军可利用凉州及长安军力,包围刘备,发动钳势攻击。在后方不稳、两线受敌的情况下,刘备一举可破。”
“那我们现在撤退的话,岂不是由得刘备吃下汉中了?”书佐忍不住问道。
“现在刘备已经吃下了汉中。在这里僵持有什么意义?我军退兵,加强陈仓一带军防。派人联吴,夹攻荆州关羽,此为上策。”
周围的谋士们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杨修打了个哈欠,看到那书佐写个不停,笑道:“别记了,记了也没什么用。”
书佐愣了一下,问道:“为什么?”
“魏王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杨修掀起了军帐帐帘,“无功而返,他的老脸上怎么会挂得住?”
返回自己的军帐,杨修脱去官服,铺开了一卷木简,准备再次给曹植写信。对于临淄侯的为人,杨修很清楚,上次的那封信曹植恐怕都没有拆阅,就算看了他也很可能不以为然。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就某件事进行阐述,才可能引起曹植的重视。有时候杨修会想,若是曹植生在平常王公大臣之家,或许会是个名扬千古的诗赋大家,可惜他生在了勾心斗角的魏王府,能不能善终都是未知。